国际品牌观察网

新华通讯社:从“融”起来到“强”起来

文|孔瑞琪 张扬
 
新华通讯社(下文简称新华社)作为国家级的新闻通讯社,其采编网络遍布全球,肩负着传递国家声音的责任。2020年,时任新华社总编辑何平曾经提出:新华社需要实现从“融”到“强”的转变,做强“高端”内容,升级“云端”技术,用好“终端”产品,探索具有国家通讯社特色的融合发展路径,实现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的不断提升。一方面以打造全媒报道平台为龙头,以供稿线路调整为依托,以采编流程再造为关键,以提高融合报道能力为重点,回应建设“新型主流媒体”的挑战;另一方面也要积极顺应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发展趋势,紧紧抓住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5G应用等发展机遇,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成为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
基于此,新华社从技术底层、技术应用、技术输出三个层面发力,赋能自身媒体业务智能化转型的同时,还将自身经验输出给媒体行业,助力全行业媒体融合的一体化发展。
 
搭建技术体系,为智能化转型蓄能
数据技术对于建设新型主流媒体不可或缺。作为传统媒体的代表机构,新华社结合业务特点和发展需求,逐步搭建自身技术体系。从探索到融合,新华社始终专注技术层面的积累,为智能化转型提供助力。
 
新媒体中心+国重实验室,探索前沿创新技术
近年来,新媒体中心和媒体融合生产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成为承载新华社这一战略规划的重要抓手。
早在2013年,新华社就成立了新媒体中心(即新华新媒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负责创意、研发全媒体产品和动漫、3D、AR、VR、MR等形式的新媒体报道。这是主流媒体最早创建的从事新媒体建设的部门,也是新华社此后探索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试验田”。例如,为探索人工智能与通讯社主业务的深度融合,2019年12月12日,新华社新媒体中心试点建成新华社首个智能化编辑部门,将AI技术引入新闻生产领域,打造了AI技术支撑的系列融媒体产品。在2020年的两会期间,新华社新媒体中心围绕两会主题,以建设智能化编辑部为抓手,将最新5G和人工智能技术成果引入到报道中,推出了5G全息异地同屏系列访谈,打造了3D版AI合成主播“新小微”,实现了“5G+8K+卫星”五地联动直播,上线了新闻互动微纪录片《她的故事,“触”处动人》,真正展现了“技术+创意”给新闻内容运营带来的巨大改变。
2019年12月11日,由新华社承建的媒体融合生产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式揭牌运行。这是在中宣部指导下、科技部批准建设的媒体融合生产领域首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将围绕人工智能在新闻生产流程中的应用,进行媒体融合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的科研创新。2020年12月,新华社与中国移动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依托“新华社媒体融合生产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移动“5G+”计划,打造“5G+融媒体示范基地”,并在新华社智能化编辑部创新探索的基础上,深化构建以主流算法为核心的智能化技术体系,推进智能化工具在新闻策划、采集、编辑、反馈等全流程应用,进一步探索智能化编辑部新模式和标准。2021年4月,新华社与北京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媒体融合生产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科学技术、媒体及品牌活动、人才培养、智库建设与战略咨询等多方面展开长期紧密的战略合作。
 
子公司+广合作,夯实自身的技术实力
2012年,新华网成立了全资技术子公司新华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云计算、智能融媒等领域的专业技术,搭建起“3+3+N”的业务体系,即云计算及信息安全领域三大核心能力、融媒技术领域的三大解决方案、基于新华网超编4.0的融媒应用产品。2013年,上文提及的新华新媒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正式成立,逐渐形成“一线、两端、两朵云、一系统、一系列”的主要产品和业务结构。在运营新华社客户端、推进新华社媒体融合进程的同时,新华新媒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现场云”“全媒平台”和海外舆情数据分析系统也成为了主流媒体阵营中的重要技术产品。
此后,新华社开始尝试融合打通,实现技术的升级。比如,新华社整合多媒体数据库的资源和服务,全面启用“新华全媒”新闻服务平台。新华网大数据中心以新华网全量数据为基础,推出新华睿思数据云图分析平台。目前,该平台已经发布5.0版本,针对日常舆情、重大突发事件提供检测和分析服务,凭借强大的数据挖掘能力和灵活的操作系统助力政府部门提升网络空间治理能力与政务服务能力。
为了进一步夯实自身的技术实力,新华社以新华网为主要阵地,积极地与外部机构合作,广泛地借助社会力量。比如,2017年,新华网和阿里巴巴集团共同投资成立了大数据人工智能科技公司新华智云科技有限公司(下文简称新华智云),旨在用智能技术赋能内容行业,帮助内容生产者更好、更快地采集和处理新闻资源。2020年7月,新华网旗下全资技术子公司新华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携手阿里云和天翼云,共同研发新华云2.0,构建中央媒体属性的混合云计算平台,实现私有云和公有云资源的统一纳管。
 
数据沉淀+能力开发,打造新华系中台
与此同时,新华网也成为了新华社数据技术融合试炼的主战场,积极调动内外部资源,建设数据与业务中台。
在成立大数据中心之后,新华网运用大数据、云计算、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知识图谱等先进技术,构建近百项数据挖掘算法和模型,初步奠定了数据融合的基础。在2018年的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新华网发布了第一款大数据产品新华睿思数据云图分析平台。此后,新华网确立了自有大数据品牌“新华睿思”,形成了新华睿思大数据产品矩阵。其中,新华睿思数媒智慧分析平台聚焦内容运营流程,全方位服务选题策划、传播评估、运营分析,建立“数据驱动”下的策采编发全链条联动技术体系,优化新闻生产机制,提升用户触达精准度,打造智慧媒体。在产品矩阵中,还有企维智慧分析平台、汽车大数据平台、自媒体分析平台和文旅大数据平台等。2021年5月26日,在2021数博会领先科技成果发布会上,新华网正式发布大数据 “新华睿思·指标中台”,对外提供数字化评估服务。
2018年,新华智云推出了媒体人工智能平台“媒体大脑”,主要应用于新华社新媒体中心。在“媒体大脑”中,数芯是基础数据平台。数芯定位为媒体大数据开放平台,通过平台本身的数据处理能力和算法加工,将挖掘的有价值数据内容和能力开放给上层用户。这种开放包括数据的开放、智能能力的开放、产品能力的开放。与互联网企业的数据中台不同,数芯是一个完全从媒体需求出发建设的数据平台,在各个层面都体现出极强的媒体特点。例如,在数据采集方面,数芯将不同源头、不同形式的媒体数据存储到平台中进行数据清洗和结构化处理,并且围绕人物、机构、地点、事件、时间等五类数据构建实体关系图谱,强化数据整合能力。在数据处理上,数芯根据媒体数据特征,采用批流结合的方式和数据架构解决用户和业务场景对数据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数芯平台形成了内容结构化、主题构建、实体识别、情感分析、内容去重、内容标签化等媒体数据能力,帮助用户优化选题策划、安全审核、个性化推荐和传播分析等方面的工作效率。
 
强化技术应用,重塑媒体业务流程
借助新华系产品平台,新华社将技术赋能新闻业务,实现策、采、编、审、发等全流程的优化。在此基础上,新华社形成两大核心主体以提升自身业务的数据化和智能化升级,一是新华社新媒体中心,二是新华网超级编辑部项目。
 
新华社公司架构图
(本刊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新华社:以智能化编辑部为主阵地,加速媒体业务智能化
作为新华社探索媒体业务转型的主要试点,智能化编辑部投入使用之后,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其中,依托于“媒体大脑”、AI合成主播、市政动漫短视频平台等核心产品,从策、采、编、审、发等环节全方位提升新闻生产和传播效率,引领传统媒体业务的智能化升级。
智能化编辑部从软件和硬件两方面入手,整合诸多技术产品工具,为记者编辑提供强有力的智能化设备保障。在软件方面,记者可以依托“现场云”平台,实现直播新闻在线生产。在硬件方面,智能化编辑部采用MAXHUB会议平板,提高讨论协作效率。此外,还为记者配备了AR眼镜、智能录音笔等工具。2021年全国两会上,智能化编辑部携手科大讯飞推出智能录音笔,借助科大讯飞转写引擎——ED新引擎,记者可以将语音、图片快速转文字,快速形成新闻报道,增强新闻时效性。
在采编生产环节,智能化编辑部以“媒体大脑”为核心,提高智能化生产能力。总体来看,“媒体大脑”形成了“MGC(机器生产内容)+AI”的生产模式,凭借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项技术全方位赋能新闻生产。其一,“媒体大脑”以数据中台为中枢,研发30余款智能机器人,赋能策、产、发、评、审等内容全流程。例如,在杭州古墩路爆炸事件中,突发识别机器人利用道路中的公共摄像头自动采集生产视频新闻,通过AI技术将有价值的片段自动高亮处理,快速挖掘新闻点。其二,“媒体大脑”针对短视频生产推出了MAGIC短视频智能生产平台,基于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音频语义理解等人工智能技术极大地提升了短视频生产效率。2018年世界杯中,新华社“媒体大脑”31天生产短视频3.7万条,最快一条视频生产仅耗时6秒,大幅提升了短视频产品生产的效能。除了“媒体大脑”外,智能化编辑部还以AI合成主播为应用,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呈现方式上的创新型突破。2021年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新华社新媒体中心与搜狗公司联合推出的升级版AI合成主播雅妮在沉浸式真场景中,与全国人大代表实时互动,并同步连线北京。
在风控审核环节,智能化编辑部仍然以“媒体大脑”为依托,保障内容安全和质量。一方面,数据算法提升内容审核效率。“媒体大脑”自建权威数据库,利用算法对敏感人物和标识、黄暴恐怖等内容进行识别,同时利用敏感词过滤、智能校验等技术辅助人工审核工作,保证信息传播安全。另一方面,区块链技术为版权保驾护航。“媒体大脑”基于蚂蚁金服的区块链技术搭建版权保护平台,作为第一个被互联网法院认可的版权区块链,该平台为权利人提供确权、监测、维权、交易等服务,保障了权利人的利益。
在智能分发环节中,智能化编辑部的智能分发系统实现稿件内容“一次采集、N次加工、多元发布”,“媒体大脑”依靠大数据平台构建覆盖媒体用户和终端用户在内的媒体生态全方位画像体系。在两者共同作用下,将新闻信息产品分送至新华社新媒体专线、新华社客户端以及社交媒体平台(微博、微信、小程序、短视频平台)等端口,打通新闻生产的“最后一公里”。
 
新华网:技术引领生产模式再造,全方位改造新闻内容体系
2021年1月1日,新华网再次改版,聚焦平台再造,通过一系列创新突破,构建内容新生态、传播新范式和数字产业新格局,实现向“新闻+政务服务商务”平台的重大跨越。在技术革新方面,新华网以“数据”为核心生产要素,为内容制作、聚合分发、用户运营等提供全流程支撑,实现生产模式“由外而内”的变革。其一,构建面向全终端的数据中台。新华网将新闻资源聚合起来,形成统一的内容库和资源池,实现PC端和客户端的内容共享、功能融通。其二,推出“数据+”富媒体产品集群。为进一步强化自身大数据洞察类产品特色,新华网推出了“看点”栏目,基于大数据挖掘,及时回应舆论关切。同时,新华网还上线了“热榜”“学习图谱”等产品,进一步丰富数据产品矩阵。总体来说,新华网始终把数据技术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沿着“打牢技术基础、加大自主研发、加快成果转化”的路径,深入推进内容与数据技术融合,充分发挥数据技术在新闻报道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让数据技术为内容赋能。
一方面,新华网以新华云提供的技术和产品为依托,完成了超级编辑部4.0项目的建设,不断优化新闻内容运营流程。2020年7月3日,新华网携手阿里云和天翼云正式发布新华云2.0,依托达摩院的AI技术,新华云成功落地AI中台,并实现了AI调度能力、AI自学习能力和AI业务能力,助力新华云智能融媒服务。在此基础上,新华云将新华云连、新华云海、新华云享等智能融媒产品输出给超级编辑部。目前,“新华云海”系统辅助海量信息智能选稿,“新华云桥”系统支撑全媒多端高效发布,“智媒助理”提供安全辅助和智能管控,提升人机协同全链条智能水平。
另一方面,新华网不断升级新华睿思平台,为特色报道产品和栏目提供强大的技术和分析支撑,也为外部机构提供技术支持。新华网2020年年度报告数据显示,目前,新华睿思数据云图分析平台每日新增数据1亿条左右,总数据量达到500亿条,成为新华网感知网上舆情动态、组织宣传报道、评估传播效果的“千里眼”“顺风耳”。2020年,新华睿思赋能两会报道,以自身数据能力打造了一批大数据新闻产品。例如,《睿思有画说》基于新华睿思“WESTEG”多元(闭环)大数据分析模型,打造“大数据+沉浸式长图”的H5样态产品。同时,发挥数据细分和精准匹配优势,实现智能化选题命中、标准化热度计算和持续性数据更新。再例如,《小睿看会》系列立足新华睿思数媒智慧分析平台,通过大数据“智能选题”技术进行两会话题热度评估,以卡通形象“小睿”的数字化视角,先后针对政协开幕、政府工作报告、民法典草案等展开“RIS·读网全媒信息追踪体系”下的数字化报道,该系列在新华网客户端阅读量超1000万。
 
多元化技术输出,助力行业走向智能化
在传媒产业智能化转型过程中,新华社发挥了“急先锋”的作用。其中,新华网将新华睿思的数据能力整合并对外输出,搭建了“数据中台+算法中台+产品矩阵”三位一体的综合技术体系。在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年度报告中,以新华睿思大数据业务为主的信息服务业务收入超3亿。与此同时,“媒体大脑”则为外部机构提供更加侧重内容运营流程智能化改造的服务。整体来看,“媒体大脑”的对外输出方式有三种:一是以单个产品向外输出,协助机构提高生产效率;二是深度融入行业,丰富信息展现形式;三是输出全量融媒体解决方案,助力机构转型升级。在此,我们将重点以“媒体大脑”为例,分析其对外输出模式与方向。
 
产品单点输出,提高机构生产效率
以“媒体大脑”中的MAGIC短视频智能生产平台作为主要阵地,新华智云实现单个产品外部应用。平台以强大的内容生产能力赋能省级、市县级媒体机构以及其他行业。一方面,短视频智能生产平台的接入提高机构的生产效率。例如,MAGIC短视频智能生产平台无缝嵌入浙江广电“蓝云”融媒体生产系统,赋能旗下20余子机构进行日常短视频生产;芒果TV将平台中的编辑器功能接入自有系统,将轻量化的编辑器赋能内容创作者,加速内容产出。另一方面,平台智能化操作降低专业视频编辑制作门槛,提高全员融媒体能力。比如,章丘新闻中心应用智能生产平台后,零基础的小编经过半天的培训后即可实现独立操作,4天产出成片40条。中国传媒大学引入智能生产平台并进行校园电视台日常内容生产,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
 
深度融入行业,定制个性化平台
依托“媒体大脑”的产品矩阵和数据中台,新华智云打造“智能媒体+”的输出方案,以“组合拳”的方式将新工具赋能内容新场景,针对不同领域的产业和文化特色,定制个性化平台,助力行业传播智能化升级。
智能媒体为旅游行业提供视频化解决方案,从采集、生产、分发三个层面搭建文旅短视频传播体系。在数据采集层面,智能媒体扩展拍摄角度、虚拟视角和人物姿势,获取更多视频素材;在智能生产层面,以MAGIC实时合成系统为基础,提供片段优选、特效、模板等功能,基于丰富的人工智能技术,快速生成短视频内容并应用到多业务场景中,以短视频带动传播,赋予景区新的传播方式。
智能媒体与金融行业深度结合,丰富金融内容呈现方式。其一,提供金融内容的视频解决方案。由于金融分析方法的通用性和数据指标的固定性,新华智云将覆盖行情、资讯、研报等多种传统数据转化为数据和算法,制作内容短视频模板,为金融短视频提供成品化服务。其二,将舆情分析能力赋能金融行业。依托金融资讯等数据,搭建标签化、指标化的数据平台。其三,输出智能交互机器人,通过简单直接的对话提升对用户的服务能力。
 
全量方案输出,助力融媒体机构转型
除了产品层面的外部应用,新华智云将媒体大脑融媒中心解决方案赋能省级融媒体中心,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和AI等技术,实现新闻生产全流程的智能化升级。例如,2019年12月,江西省融媒体中心借助“媒体大脑”的技术能力,率先在全国建成省级融媒体技术平台。基于图像识别、视频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智能推荐等底层技术服务能力,江西省融媒体中心对新闻生产流程进行改造。在智能生产环节,依托现场云和MAGIC短视频智能生产平台,提高新闻生产效率;在内容传播环节,构建用户画像和内容画像,提高分发效率。得益于技术能力的提升,江西省还搭建了全省新闻舆情分析系统和新闻有害信息识别系统,加强对风控环节的把握。
此外,新华智云还将媒体大脑的核心数据中台能力赋能给齐鲁智慧媒体云。以数据中台作支撑,在业务层面搭建版权保护、智能生产、智能媒资、智能推荐等系统为山东省媒体深度融合助力。同时,齐鲁智慧媒体云引入了智能生产系统,在试运行期间已生产5000+视频新闻,经海报客户端发布1263条,生产效率在原有基础上提高10倍。
 
新华社在数据技术层面不断夯实自身实力,并逐渐往融合趋势发展。在此基础上,新华社希望通过技术手段重塑新闻采编流程,提升新闻生产效率。同时,基于自身媒体融合经验和技术产品优势,新华社分层次实现技术的对外赋能,助力不同领域和行业提升智能化进程。目前,新华社主要以新华网为代表推动技术升级,底层数据融合也集中体现在新华网及其子公司上。虽然在整体数据与技术实力上,新华社尚无法与互联网巨头比肩,却也走出了一条传统主流媒体升级转型的特色道路。
 

热门推荐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