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雅坤 唐铭
从成立新媒体中心到打造“中央厨房”,再到启动传播内容认知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人民日报”四个字已经从一份报纸变成了全媒体形态的“人民媒体方阵”。人民日报社的数字化转型、媒体融合探索、新型主流媒体建设,每一个阶段都是我国纸媒的重要代表。“坚持内容为王,注重移动优先,加大技术研发,努力打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这是人民日报社写在2020年度社会责任报告中的句子,也是其新型主流媒体建设的基本原则。
总体战略:以技术驱动为起点,以提升“四力”为目标
2020年11月,人民日报社编委委员、秘书长乔永清在“2020中国新媒体大会”上提道:“媒体融合发展既是一场由技术革命带来的媒体转型,也是传统主流媒体的必由之路,更是一场事关发展全局、影响各个领域的深刻变革。在这个过程中,导向是发展之魂,内容是优势之本,技术是活力之源。”这段讲话基本可以反映出近年来人民日报社对于媒体融合和建设新型主流媒体的理解,也折射出人民日报社在坚守主流媒体“底色”的前提下,以内容和技术作为转型抓手,实现“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的目标。
始终以技术为抓手,推进转型任务
2015年10月8日,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正式成立,拉开了人民日报社新的数字化转型大幕。2017年1月,时任社长杨振武在人民网创办20周年座谈会上表示,人民日报要成为媒体融合的标杆和示范,并在同年的多次讲话中阐释了人民日报社推动媒体融合深度发展机制、目标、原则和方向等,“拥抱创新”“引领舆论”成为关键词。2018年6月,在人民日报社一系列技术产品的发布现场,时任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的卢新宁表示,媒体融合不仅是应对互联网挑战的有效途径,也是主流媒体巩固主流地位的必由之路。同年9月的媒体融合发展论坛中,卢新宁进一步提出,“对于媒体融合而言,技术是‘硬件’,离开了这一基础设施,谈不上融合”。从这一时期开始,人民日报社已经明确将技术创新作为赋能主流价值引导的重要手段。2020年以后,随着媒体融合不断纵深发展,人民日报社逐渐强调技术在融合战略中的地位作用。2020年3月,中国记协网推出“社长总编谈媒体融合”专栏,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许正中为此撰写的文章中首先提到了“以技术驱动为重点,拓展渠道、丰富手段、聚拢用户,推动形成适应互联网发展的全媒体发展布局”这一观点。
从媒体融合的实践来看,人民日报社的确是将技术作为驱动媒体业务转型、提升“四力”的重要支撑。2014年6月,伴随着人民日报新闻客户端的上线,报社在新媒体渠道的布局从PC端开始向移动端转型。2015年10月,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正式成立,在加快各类新媒体发展的同时,形成以人民日报客户端为核心的移动传播新格局,而技术成为优化客户端用户体验,聚拢流量的重要手段。2017年1月,人民日报首个媒体融合的技术成果——“中央厨房”落地,并正式投入使用,成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的重要标志。其中尤为关键的技术平台,承载了二十余种技术产品体系,覆盖新闻线索采集、素材加工、效果评估等新闻生产全流程。在这一时期,人民日报的技术能力开始对内赋能传统的新闻生产与分发流程,技术与内容的联系愈发紧密。2018年6月,“全国移动新媒体聚合平台——人民号”诞生,借助底层技术力量,人民日报开始通过搭建内容平台,构建主流价值引领的新媒体生态。2019年,人民日报智慧媒体研究院、传播内容认知国家重点实验室相继成立,以人工智能技术为研究核心,向媒体业务的智能化转型进军。从这一时期开始,人民日报社的技术力量逐渐完备,进一步加速了媒体融合进程。
整体来看,人民日报社从早期的数字化转型到媒体融合路线的提出,都在为建设“新型主流媒体”这一目标做铺垫,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驱动力便是技术。对此,人民日报社构建了“从技术赋能内容,再到内容引领价值导向,最后实现对外赋能”的转型路径,从而实现从主流媒体向“新型主流媒体”的蜕变目标。在新旧媒体博弈竞合的发展历程中,纸媒显然并不是技术强势的那一方。所以人民日报社在自身的转型发展过程中,尤其关注自身技术体系的升级。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人民日报社又通过“内外并举”的方式搭建一套相对完整的技术体系,并不断对其进行优化升级,为媒体业务与产品的转型与升级提供了底层支持。接下来,我们将对人民日报社技术体系的搭建作进一步的阐述。
自建大数据平台,完成底层技术体系
人民日报社的技术体系建立在大数据和云平台的基础之上,通过自建数据中心的方式,进行底层大数据的融合与价值挖掘,同时借助外部云平台支持,为大数据的采集、管理与计算提供支撑。其实,人民日报社的数据业务起源于2008年组建的人民网舆情监测室。2016年,人民网技术部发起了数据中心的建设项目,并引入华为作为网络与云服务的提供商,将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升级为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并拥有了自己的全媒体大数据平台——“云策”。
在数据采集与存储方面,人民日报社早期借助“云策”平台的全媒体采集系统,通过种子发现、列表页自动识别、文本自动抽取、非结构化数据到结构化数据转换等技术进行定向与全网采集。数据采集渠道中既包括新闻、论坛、报刊等传统媒体,也包括微博微信、客户端、搜索引擎等新媒体,还包括BBC、CNN、路透社等重点外媒网站。
在数据计算与分析方面,“云策”平台借助分布式计算系统与检索系统,能够针对多种数据源进行索引,为报社全网线索收集等项目的数据资源检索提供高效技术支撑。同时,平台的文本分析挖掘系统集成了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文本挖掘技术和智能信息处理技术,从而实现对文本内容的智能化分析。
在数据应用方面,“云策”大数据平台结合了媒体各业务部门的需求和场景,开发出稿件素材线索平台、新闻传播分析平台、用户数据分析平台、主题报道影响力平台等,而各个平台模块之间能够进行积木式搭配,按需配置。
可以看到,“云策”平台的搭建,是完全从人民日报社本身业务需求出发的,为其新闻内容的生产、传播与效果分析等各个环节提供了重要支撑,也为人民日报社的整体数据和技术体系建设打下了重要基础。
人民日报社搭建的技术体系
(本刊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积极展开对外合作,提升技术实力
基于底层数据融合的经验,人民日报社清晰地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这也是我们将其技术体系建设归纳为“内外并举”的原因。
首先,这种对外合作体现在云计算、大数据等基础设施的升级和拓展方面。例如,主导“中央厨房”建设落地的人民日报媒体技术公司,基于人民日报已有的数据技术,联合腾讯云共同打造了“中国媒体融合云”平台,并于2019年10月上线2.0版本。合作中,腾讯云提供了三大技术支持:其一,将积累了18年的互联网信息安全经验与人脸识别、网络加速等技术能力,用于实现“中国媒体融合云”平台内用户数据的整合;其二,利用自有的黑石服务器,帮助提升“中国媒体融合云”平台的搭建效率,并提供运维、监控与安全防护服务;其三,基于腾讯云文智公众趋势分析能力,为“中国媒体融合云”平台提供热点发现和线索管理、用户行为分析与推荐等SaaS服务。与之类似的还有人民日报社与京东云、百度智能云进行的战略合作,推动了不同技术项目的落地。
其次,这种对外合作也落实在了人民日报社各类融媒体技术产品的开发和运营中。例如,2020年12月,人民日报社与百度联合发布了一站式智能创作平台——人民日报“创作大脑”。在底层基础设施上,百度智能媒体中台的媒体云可通过存储、计算、网络等基础设施,为“创作大脑”提供EB级别数据的稳定存储、云边端一体的网络接入能力。在计算能力上,百度自主研发的云端AI通用芯片为其提供适配语音、语言、视觉算法的算力。在具体业务中台上,百度通过媒体知识中台、智能创作平台和智能视频平台,开放知识图谱、自然语言处理、视觉等AI能力,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新闻策划、采编、审校、分发等各个环节,强化了“创作大脑”的落地应用能力。
除此之外,人民日报社还借助科大讯飞在人工智能语音识别领域的优势,合作推出人工智能虚拟主播“果果”;汲取快手作为短视频内容平台的运营经验,推出自有短视频App“人民日报+”;基于箩筐技术公司的全局非切片矢量地图技术以及LBS交互技术,合作推出本地化新闻分发产品“新闻地图”……
可以说,人民日报社与外部企业的合作,为其媒体业务的运作提供了更加坚实的技术保障。值得注意的是,其在技术的落地与应用过程中,也将价值引导责任一并融入。例如数据采集环节将主流媒体和外部媒体纳入采集渠道中;在选择云计算服务商时对于信息安全保护能力的重视;对外部技术合作方的技术优势考量等。而这些实践也进一步呼应了人民日报社“导向是发展之魂”的战略意识。
当然,从人民日报社目前的技术体系来看,还存在多组织部门各自发力的现象。参考互联网企业打通、融合、中台化的经验,如何对这些技术主体、技术平台和技术产品进行统筹融合,应该是人民日报社的重要命题之一。
稳步实践:内容生产力与价值引导力的释放
2019年,在第四范式举办的“人工智能+新内容”论坛上,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副主任刘晓鹏发表了题为《迈向智能化的新型主流媒体》的演讲。其中提到:“今天我们讲内容,其实讲技术。人民日报作为主流媒体,既是内容的生产者,也是内容分发的平台。”事实上,人民日报社在内容领域的布局与技术的确是紧密相连的。一方面,整个技术环境的变革为内外部创作人才的汇聚搭建了“公共平台”,极大提升了内容生产力;另一方面,智能化技术的应用重塑了内容运作流程,在顺应新媒体时代内容传播环境的同时,释放了主流价值引导力。
技术变革人才机制,打造“主流+创新”的内容生态
从媒体的内容生态来看,人才团队、内容作品、运营平台都很重要。传统主流媒体如果想要在新媒体环境中构建起健康完善的内容生态,显然存在不小的挑战。在这方面,人民日报社积极吸纳内外部人才力量,为新媒体环境下的内容创作转型打下基础,从而打造兼具主流价值和创新活力的内容生态。
对内,人民日报组建了融媒体工作室,鼓励报、网、端、微各部门采编人员按兴趣组合、项目制施工、资源嫁接、跨界生产,充分释放融媒体内容生产能力,用源源不断的创意和专业能力保障内容品质。而早期的“中央厨房”作为业务运营“中枢”,则为融媒体工作室提供技术、传播推广、运营等方面支持。这种新型的工作方式激发了各部门人才的积极性,打破了地域空间的限制,释放更大的内容增量,有效应对多元多量的信息环境。例如,“人民日报”App用人才活化带动内容活化,通过趣味性表达和情感化叙事,已经成为了客户端热度最高的官方媒体平台。为了不脱离新闻内容的专业性,人民日报的融媒体工作室类型覆盖时政、财经、国际、文化、教育、社会等多个维度,成立了麻辣财经、学习大国、新地平线等近50个融媒体工作室,以确保各垂直领域新闻内容的专业化。
对外,人民日报社依托百度强大的互联网技术优势,打造了新媒体聚合平台“人民号”,吸纳外部各平台内容创作者,在迎合新媒体环境下内容创作形态的同时,坚守作为主流媒体的内容品质。正如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副主任刘晓鹏所说:“我们推出‘人民号’,是为了打造属于我们自己的内容生产方式,也是响应品质较高的内容生产方式的社会需求。我们希望入驻的账号是有品质的,能够担当起新媒体的责任。”基于这一目标,“人民号”在2020年底发布了三大创作者扶持计划:为了带动内部传播理念、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的创新,人民日报社发布了“新媒体创作者计划”,邀请一批具有手绘条漫、视觉平面、动画建模、数据可视化、视频编导能力的优质创作者,参与人民日报新媒体传播合作。为了顺应内容行业的“知识化”趋势,提升内容的专业化和科普性,人民日报社推出“人民新知”发展计划,聚焦自然科普、健康健身、生活技能、文化美育等领域,吸纳扶持全网泛知识型作者,打造“人民的生活百科”。为了坚守主流新闻内容传播职责,人民日报社面向省级相关入驻媒体推出“人民融媒”发展计划,在“人民号”现有账号体系和“新闻+政务+服务”的平台生态基础上,推动地方型主流媒体的运营、产品双升级。
技术重塑内容流程,释放传播力与价值引导力
人民日报社基于其构建的强大技术体系,对线索采集、内容生产、审核、分发和效果反馈这一套内容运作流程进行技术重塑,提升内容生产与传播力。值得注意的是,在技术选型与内容流程改造的过程中,人民日报社也始终以主流媒体的“四力”提升为重要出发点。
在线索采集环节,人民日报社通过智能化技术,以实现快速、全面的新闻线索汇集为目标。以iNews智慧新闻大数据引擎为例,其采用领先的大数据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全网新闻内容汇聚和快速梳理,提取新闻要素。在具体新闻报道中,该引擎可协助记者编辑,通过智能分类和聚类,从全网信息中提取相关新闻信息,迅速生成相关新闻专题。
在内容生产环节,人民日报社为新闻和媒体工作者提供专业化和智能化生产工具,从而在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保证新闻质量。以人民日报“创作大脑”平台为例,其具备直播智能拆条、在线视频快编、图片智能处理、智能字幕制作、可视化大数据、智能写作、新闻转视频、实时新闻监测等18项重点功能,为新闻或媒体工作者提供全面、精细化的内容生产辅助。
在内容审核环节,人民日报社作为党中央机关报,必须确保发布内容准确可靠,因而投入了大量精力保证内容安全。例如,人民日报社与阿里云联合打造的AI编辑部2.0便利用智能化手段完成这一任务。其承载的智能审核功能依托官方海量舆情、预警大数据平台,借助成熟人工智能算法,一可精准识别视频、图片中出现的涉政人物;二可自动检测落马官员、劣迹艺人;三可智能判定色情、暴力、武器、恐怖、画中画及四种违规场景。在2021年两会期间,人民日报社制作《两会下团组》系列视频时,便借助AI编辑部2.0在半小时内快速完成了敏感人物的初筛工作,还成功筛查出两名落马官员并准确标注出其出现的时间段。
在内容分发环节,人民日报社一方面积极推动客户端+新媒体账号的矩阵式布局,构筑主流媒体的宣传阵地,另一方面顺应智能时代的算法分发模式,携手AI技术服务商第四范式,为人民日报客户端打造“主流算法”,在保证海量内容与用户个性化需求精准匹配的同时,实现主流媒体优质内容的传播。据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主任丁伟介绍,该算法有三大特点。其一,通过对创作者本身的数据分析,以及依靠新媒体团队和审核团队实现内容的分级和质量评估,从源头把控内容品质。其二,通过对用户长短期的行为变化分析,全面刻画用户的兴趣画像,实现海量内容和用户个性化需求的高效、精准匹配。其三,在海量信息中建立用户已有的知识体系,并为用户提供跨领域的知识体系,打破信息茧房壁垒。
人民日报“主流算法”的技术逻辑
(图片来源:人民网)
在效果反馈环节,人民日报社同样能够借助技术工具收集新闻内容的传播效果,为下一次新闻内容决策提供依据。例如,人民日报社研发的iMonitor传播力分析系统可根据传播力模型计算视频新闻的传播力指数,分析内容的传播路径、传播趋势、多维展示新闻的整体传播效果。由此,人民日报社新闻的生产与传播流程完成闭环,而智能化技术已可以实现各个环节的覆盖。
整体来看,人民日报社的技术力量已经可以实现对新闻内容运营中各个环节的赋能。但无论是内容生产、审核或是分发,价值引导始终作为隐形“标尺”参与其中,也正是基于对这方面的重视,人民日报社才能够实现从技术赋能内容,再到内容引领价值导向的目标。
技术输出:对外赋能,提升自身在媒体产业中的影响力
在自身的技术实力能够实现对内容生产与传播的赋能后,人民日报社也在不断将技术能力进行产品化输出,一方面通过提供内容风控与版权领域的技术产品,承担起媒体行业价值引领的作用,另一方面基于自身媒体融合的实践经验,赋能传统媒体进行技术转型,二者共同促进外部媒体传播实力的提升。
承担价值引领责任,发力风控与版权服务
近年来,不少互联网媒体平台因部分内容低俗问题,接连遭遇相关监管部门的惩罚。2021年3月,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开展“新风2021”集中行动,将内容监管与打击盗版问题再一次推向风口浪尖。在这一背景下,外部媒体机构,尤其是互联网媒体平台对于内容风控与版权保护的需求被放大。因此,以人民日报社为代表的党媒机构,开始将自身的内容风控与版权保护领域优势对外输出,发挥互联网内容的价值引领和舆论引导作用。
在内容风控领域,人民日报社凭借天然的审核优势、内容敏锐度以及社会公信力,帮助外部媒体和互联网平台提供专业化、智能化的风控技术产品。在人民网发布的《内容风控业务发展三年规划(2020-2022年)》中,提到的三大目标之一便是“建设人机协同型‘内容风控大脑’”。该产品核心优势不仅在于人工智能技术、高价值数据积累,更在于审核专家的经验知识积累,从而构建对海量全媒体数据的高通量感知、智能理解、深度挖掘、安全预警和全息展示的风控平台,不仅满足了外部媒体机构对于专业内容审核的要求,也为自身的经营打开了新的窗口。
在版权保护领域,人民日报社能够借助主流媒体身份,集结更多权威性机构和前沿技术资源,从技术与安全角度来看都更具可靠性。因此,报社基于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构建了一站式版权保护管理平台“人民版权”,从而净化版权市场。
在底层技术上,“人民版权”依托区块链技术的数据完整性和不可篡改性,大幅降低司法过程中的证据取证与保全成本,快速实现版权认证、取证、维权、诉讼全流程线上化。在版权确权环节,“人民版权”利用区块链分布式账本及智能合约特性,实现原创文章发布即确权,通过作者姓名、登记时间等信息在链上生成唯一、真实、不可逆的数字指纹DNA。在版权监测环节,“人民版权”基于人民在线的全网信息采集能力和自然语言处理能力,可以实时对确权文章进行全网转载数据的监测和比对,自动发现疑似侵权转载行为。在版权交易环节,“人民版权”赋予媒体机构可在线上自行设置原创文章交易金额和方式的权利,提升版权授权工作效率。
基于融合实践经验,赋能传统媒体技术转型
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仍有许多传统媒体面临着技术转型的困境。针对这一问题,人民日报社为党媒机构和各级融媒体中心分别提出了技术解决方案,帮助相关机构在新的传播环境与市场竞争中,提升舆论引导力。
针对党媒机构,人民日报社在2017年上线了“全国党媒公共平台”,从技术、内容、渠道三个维度,赋能入驻的党媒机构,目的是将平台打造成引导全国党媒信息传播的“主流舆论阵地”。相比互联网企业搭建的内容平台,“全国党媒公共平台”的独特之处在于内容的互通。入驻该平台的党媒机构可以免费获得平台内所有原创内容,但同时也要履行自身原创内容授权平台内成员免费使用的义务。由此,该平台构建的原创内容池使得机构之间可实现优质内容的资源共享,通过这种相互借鉴与学习,主流媒体的舆论影响力得到进一步释放。截至2021年3月,“全国党媒公共平台”已与近350家入驻单位签订了合作协议,并在渠道和内容上逐步完成数据互通。针对各级融媒体中心,人民日报基于早期融媒体新闻运作平台的建设经验,将技术平台进行产品化输出,为各地融媒体中心的建设提供专业化技术解决方案和综合型解决方案。
在专业化技术解决方案上,人民日报社从底层大数据、内容生产、内容分发和内容呈现共四个层面对外提供产品服务。例如,服务于选题采编和现场采编的全媒体融合生产平台,聚合PGC、UGC内容的新媒体融合发布运营平台,提供舆情分析、用户画像及个性化推荐功能的大数据产品,应用了H5、AR/VR等技术的内容可视化方案等。在综合型解决方案上,人民日报社将以上的技术产品进行系统性整合并对外输出,其目的是帮助更多建设初期的融媒体中心重塑融媒体内容生产和分发等流程。例如,人民日报媒体技术公司帮助甘肃省县级融媒体中心搭建了唯一的省级技术平台“新甘肃云”,该平台于2021年1月被国家新闻出版署评定为“2020年中国报业深度融合发展创新案例”。截至2021年3月,人民日报媒体技术公司承建的独立建设区县级融媒体平台和各省市级平台覆盖的市县级融媒体中心总数已超过300家。
人民日报社推出的专业化技术产品服务(部分)
(本刊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人民日报社在媒体融合的探索中通过内外合力的方式扩张技术体系,并通过多元技术产品的研发重塑了内容生产与传播流程,最终实现对外部媒体的赋能。而在这条路径中,价值引导是人民日报社唯一不变的目标。在2021年5月的“主流媒体深度融合研讨会”上,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方江山表示,主流媒体要用主流价值引领数字时代,实现深刻的价值构建;要融入社会生产生活的全领域,在整合资源基础上进行一场革命性实践;要聚合全媒体时代的人民力量。在建设“新型主流媒体”的目标之下,人民日报社愈发清晰地认识到,媒体深度融合是一场不容回避的自我革命,也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持续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