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品牌观察网

从古都到打卡圣地:西安的媒体属性从何而来?

文|刘洋

互联网时代的城市—建筑—媒体—人之间的互动关系正在发生划时代的改变。我们对于空间媒体的探讨中,城市可能是最为复杂和立体的种类之一。一座城市如何协调各方资源,如何将建筑与文化捆绑,如何将人与传播立体联动?关于这些问题,我们在西安近年来的尝试和探索中可能会找到若干答案。厚重的历史感、蓬勃的现代感、多元的媒体感,正交融成西安的独特魅力。
 
近两年,人们在谈起西安时,总会加上一句“网红城市”。在抖音、小红书等数字内容的冲击下,西安这座看起来肃穆的城市正在快速被解构和重塑。面向数字时代的传播需求,游移在“现代性”与“传统性”之间的西安城市文化该如何发展和传播?对此,西安探索出了城市构建传播的机制,打通地理、媒介与文化网络,将具有网红特色的内容与西安的地缘场景紧密融合,从而更好地开展信息传播。
 
万物皆媒背景下,西安的“沟通”特质凸显
当前,西安的媒体属性正在前所未有地增强。基于城市内部空间,西安编织了信息传播网络,加强了空间内的传受互动。对于西安来说,城市传播不仅是信息的物理运动,更是意义的构建与互动的生成。
 
西安自古具备信息交换的功能
西安自古以来,就是一座具备“沟通”属性的城市。从地理位置来看,西安位于中国内陆腹地关中盆地。自西汉起,西安已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国进行交流的重要城市。1992年,西安被批准为内陆开放城市后,更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承载着商品交换、资本流动等多项功能,而这些无不与“传播”密切相关。从历史文化来看,西安的文化始终处于交流的状态之中。西汉、唐代和新中国时期,中外交往密切,从而使西安的本土“周、秦文化”文化突破了地域局限,成了既有地方特色又集各种精华的文化艺术体系。从城市发展目标上看,西安是国家明确建设的三个国际化大都市之一,2018年入选国家中心城市,承担着西北部地区政治、经济及文化中心的功能,时时刻刻沟通着城市内部及外部。
由此可以发现,西安本身具备“传播”的特质,而当下,西安更是注重提升自身的沟通能力,突出媒体属性。这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西安构建了城市内部的信息网络,信息畅通程度显著提升。《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了健全常态化信息沟通、项目推进合作和政策协调机制,推进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西安市大数据资源管理局也围绕“信息沟通”开展工作,推进城市光网、全域高速无线网、城市物联网等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搭建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打造大数据枢纽。大数据的引入使政府及公民更了解城市空间,促进了平台内的信息交换,对政府及公民行使城市的权利产生了影响。
第二,有关西安的信息传递与反馈的范围进一步扩大。2020年7月,知乎联合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快公司共同发布《中国潮经济·2020网红城市百强榜》,其中西安综合排名全国第七,网络热度指数名列前茅。西安不仅在线上吸引了大量人群“围观”,也将线上流量转化为城市竞争力,吸引了大量人流涌入城市的实体空间。从旅游经济看,西安2019年接待旅客人数达到3亿人次,极具传播力和影响力。
 
西安历年旅游人数及收入
来源:西安人民政府《2019年统计年鉴》
 
通过传播,西安重构意义空间
通达的信息交流使得城市内部个体与空间的互动性大大提升,反哺和巩固了西安的空间意象。在2017年以前,西安通常以“历史文化名城”的角色出现在人们眼前。这种城市印象的形成是个体与所处环境双向作用的结果,此时西安的信息通畅程度及互动力不足,人们对西安的印象主要来源于大众媒介中的被动传播。
伴随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介的出现,城市中的每个人都能够直接参与到空间意象的建构和传播之中。大唐不夜城、大雁塔等历史古迹在抖音上被重新赋予了烟火气,不夜城的“不倒翁小姐姐”等热门内容在抖音上的播放量一度达到了400亿。同时,新媒体的出现不断地展现城市空间,并直接生成了许多新的景点。例如,在小红书搜索栏里搜索“中柳巷”,可以得到3000多条相关笔记。普通西安人脑海里的中柳巷无非是骡马市步行街后窄窄的小巷子和油泼辣子,但小红书里的中柳巷没有这些接地气的西安美食,有的是“全西安最文艺、最安静的美食小店”。“宝藏”“本地”“生活”“出片率”这些词语成为了中柳巷的年轻密码,吸引了一波又一波的网红打卡,印证了“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柳巷”。
另一方面,政府也在有意引导此类意义空间的形成,引导人们通过互动形成对西安的新认知。西安在2018年提出了打造“美食之都、书香之城、博物馆之城、音乐之都”的形象,并通过官方引导、支持实现“地下文化地上化、传统文化现代化、历史文化科技化”。为此,西安借助媒体平台推出了“中国年·看西安”等系列活动,举办世界文化旅游大会、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西安国际音乐节等重大文化展览,吸引人们来到西安,展开空间实践。
在大众媒介和新媒介的作用下,西安的信息交流更为频繁。个体、媒介与空间的互动不仅仅帮助西安内部的空间产生了意象,同时也创造了个体与空间的紧密连接。同时,富有创造力的大众文化通过西安的这些空间意象,又吸引人们进行了更为具象的“在地化”沟通。
 
打通地理、信息及意义网络,构建立体传播平台
那么,西安如何提升沟通能力,使自身成为一个空间媒体?这背后离不开多元主体的努力——在西安这座城市里,政府不再单一主导城市空间建设和传播,而是协调B端及C端多方力量,打通建筑、媒介和历史的壁垒,实现社会传播与认同。
 
激活空间力,从“展览型”向“互动型”过渡
作为城市的重要构成部分,面向公众的建筑不仅是编织多样社会关系的地理节点,是居民生活与交往的重要场所,更是一座城市活力的主要表征。提升城市的媒体力,离不开对城市空间的经营。在城市建设中,西安有意识地将建筑的功能消费转化为精神消费,从而产生更多群聚效应。
在空间规划上,西安始终围绕“地域(功能区)、地标、通道”等重要的空间节点,依据空间文化改造建筑。从功能区划分看,西安采取了“多轴线、多中心、多组团”的空间发展模式,将地域分割成古都文化传承轴(处于中间位置,以文化旅游、现代服务职能为主),科技创新轴(位于西侧,以商贸、科创、临空经济职能为主)和国际开放轴(位于东侧,以现代服务、文化、体育、会展职能为主),并在这些功能区中重点开发了特色地标。以古都文化传承轴为例,西安在确定区域主题后,针对域内突出重点地标展开了建设,如在回民街、洒金桥沿线突出丝域风情特色餐饮;在南门、德福巷等“摇滚圣地”改造石板路、垃圾桶,增加音乐元素等。而在连接各个地点的地铁通道中,西安也在指引上设计了独特的字体与标识,在保证通道有文化的庄重感的同时,避免了过分强调古都一面而与现代环境产生的冲突。
除了政府规划外,一些公益组织也将精神属性赋予西安的街头巷尾,彰显城市本地生活。由于涉及较多历史古迹,政府推进老城区改造相对困难,因此,西安的城墙内总会让人产生奇幻的凹陷感。为了增加城墙内老旧生活区的功能性,《贞观》及部分艺术家团队自发对西仓、小学习巷等公共区域进行改造,使其更符合人们的生活和社交习惯,为公共传播创造了空间。在小学习巷的改造中,设计团队针对标识牌、文化墙、绿化进行了改造。团队通过设计带弧形雨棚的座椅、街道历史的文化墙加深了人们对空间及城市的了解,将街道定制为人群与城市深度互动的最佳媒介。


西安城墙内空间规划及主题
(本刊制表)
 
除了使空间更具备“西安气质”,为人们带来情感的共鸣,西安也注重利用空间内的互动设置,增强各个空间的互动力,从而整体提升西安的吸引力。以西安最核心的空间群——博物馆为例,首先,西安十分注重博物馆之间的联动效应。2019年,西安市委、市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了《西安博物馆之城建设总体方案(2019—2021年)》,对博物馆进行统一管理,为博物馆提供均衡发展的机会。其次,西安加强了服务意识。碑林等博物馆在展览入口设置了导览手册供取阅,并设置留言册供游客留下建议。休息区的设置也使得整个参观的舒适度有了明显提升。最后,利用科技手段与展览的结合,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2019年,腾讯与西安合作了“诗意长安”展览,抛弃了罗列式的布展方式,采用了主题式曲径通幽沉浸的故事线设计,结合西安的历史文化故事,以数字化手段再现一座长安城。走进“诗意长安”的参观者,将化身成为酒中八仙人之一,历经八仙阁、长安酒肆、长安医馆、朱雀大街等场景,感受盛唐风采。科技化的产品使得媒介不再受“体”的限制,得以化身为多种形态融入城市地理。参观者也能依靠数字化技术,更直接地介入博物馆、美术馆的叙事。
依靠空间改造,游客和市民脱离了对城市的单纯观瞻,与空间有了更深的交流与情感体验。从单体空间走向场域建设、从静态空间走向流动、互动,西安将空间的单向传播转化为互动传播,奠定了其成为空间媒体的基础。


西安街巷改造活动(来源:贞观公众号)
 
延展媒体网络,打造感官城市
在构建可沟通、可互动的空间的基础上,西安依靠大众媒体、新媒体,打造了“在地化”的网络空间,通过网络完成实体城市的虚拟再现,扩大了媒体影响力。
从内容供给来看,西安加快了信息生产的供给侧改革。抖音的“摔碗酒”和“西安人的歌”是西安在互联网上走红的重要契机,吸引了大量人群围观。2018年3月,意识到抖音的巨大影响力,西安时任市委书记王永康当即做出了利用抖音宣传西安的批示,化被动为主动,激活用户端的短视频生产。关于羊肉泡馍、钟鼓楼、南门城墙、秦腔的个体表达成为了西安展示自己的天然素材,被官方充分引用。同年4月,西安市旅发委与抖音达成合作,双方计划基于抖音的全系产品,推出通过文化城市助推、定制城市主题挑战、抖音达人深度体验、抖音版城市短片来对西安进行包装推广,提升影响力。
同时,西安政府加强了对外表达,基于新媒体,打造多层次、多元的传播框架。对比2018年东西部主要二线城市财政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西安约为22.6亿元,高于南京(19.9亿元)、成都(19.4亿元),约是杭州(11.1亿元)的两倍。西安对于城市媒体传播、文化软实力有相当的期望,并始终努力扩大媒体影响力。2018年底,西安有超过70个市政府机构开通官方抖音号,西安市公安局、西安市旅游发展委员会、西安市文物局悉数在列,扩大了官方的对外交流。除此以外,加快媒介融合,丰富媒介生态成为了西安扩大媒体传播力另一重要措施。早在2015年10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就与腾讯公司签订了“互联网+”战略合作协议,利用腾讯公司在互联网技术、综合服务和国际知名度等方面的优势,加快实施陕西省“互联网+”行动计划,在对外传播、产业创新、旅游等领域进行探索。2018年,西安市旅发委、阿里旅行与陕旅集团三方达成合作,充分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共同打造一站式在线智慧旅游服务窗口。
在激活内容生产、丰富媒介生态的基础上,西安依靠优秀的传播策划和媒体活动,放大了传播效果。西安围绕“千年古都·常来长安”的城市品牌,推出了“西安年·最中国”“夜游西安”等品牌系列活动。近几年,西安也关注运动赛事,加强了与运动群体的沟通,包括西安马拉松、萤火虫夜跑项目、环秦岭的自行车赛等。这些赛事活动利用西安具有特色的地理空间,结合媒体直播和宣传,为本地市民及游客提供了感受西安本地文化的通道。


2021年西安马拉松(来源:跑步维生素官网)
 
重视文化内涵,深化媒体品牌
意义网络的生产与空间和媒介息息相关。作为空间媒体,所有的城市可以通过网络途径,构成打卡式旅游,但想要真正引发互动传播、共鸣,仍需要依靠文化。媒体品牌的故事、文化内涵才是西安作为城市媒体竞争力的核心。
西安长期以“长安”为基调呈现在人们面前,厚重感与生俱来。但概览西安“在线”讲故事,它没有老调重弹,而是呈现出新态势。一方面,西安通过“云游博物馆”,将人们熟知的故事讲到极致,让刻板印象清晰化;更重要的是,西安也将话锋转向城市鲜为人知的另一面。作为西部重镇,西安在工业、影视和教育等领域都占有一席之地,西安也着重让这些相对“小众”的文化持续出圈。例如,西安摇滚在中国的音乐史上就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有一批优秀的音乐人从中走出,更作为先锋,在这里开展了为数不少的前沿实践。对此,西安推出了“城墙根儿文化”的标签。在南门广场开展驻唱及酒吧。这也吸引了不少“野生歌手”加入,2020年底,当几个拿着吉他、非洲鼓,拖音响的人来到南门的时候,他们唱的《国际歌》就被上传到了Bilibili音乐频道,并获得了首页推荐。
从文化构建的角度上讲,西安正试图探索一条历史与现实结合的“在地性”的策略之路,从“地方”的维度和“市井”的层面积极重构自身,使其自身成为一个特别的媒体。作为城市,西安的标签是多元的,但多种文化的碰撞背后,形成的是非常融合的媒体形象。
 
地理、媒介及意义网络三者彼此交织,共同构建形成了西安这个空间媒体。“长安”“网红城市”“市井西安”……一个个城市标签背后,更是凝聚了政府、组织及市民的努力。在建构这些意象的文本和空间中,西安始终坚持“历史与现代”结合,持续不断地对公众进行传播,帮助城市形成身份认知和自我认同。未来,想要发挥西安的媒体力量,形成更生动、丰富、鲜活的“西安”形象,或许仍需要保持西安“厚重的历史感、蓬勃的现代感、多元的媒体感”,在触摸城市的每一寸地理空间的基础上,赋予空间以文化,形成西安的独特魅力。

热门推荐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