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品牌观察网

魏士钦:从0到80的创业路


 

  对朋友,肝胆相照;对家人,情深不移。事业有成后,魏士钦选择重新开始,只为锻造“从0到80”的完美人生。
 
  文/王圆磊

 
  对魏士钦的采访前后进行了两次,他很随和,说话也很坦率,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最大的优点是比较‘直’,当然最大的缺点也是比较‘直’。”
  魏士钦,资深汽车媒体人,前汽车之家总编辑、易车集团副总裁。在汽车互联网江湖浮沉近二十年,如今在事业达到80分后,毅然从0开始,再次披挂上阵,重新扛起了创业的大旗——电动生活。
  “汽车之家的创业,我参与了‘从1到60’;易车我经历了‘从60到80’;而电动生活,是我在补足‘从0到1’。”
  如果说一个人的事业达到80分是完美的话,那么魏士钦过往的工作经历在旁人看来,似乎已然达到了这一“高峰”。在事业有成的情况下,他为何会选择从0开始再次创业?
  面对这一询问,魏士钦笑着说:“还是有一些理想应该被实现,我想让自己经历‘从0到1’的过程,看看自己到底能不能做成一件事。我在想,等我老了,回忆起当年的峥嵘岁月时,没有什么可遗憾的,就挺好。”
 
  基础
  2005年,汽车之家上线。三年后,汽车之家流量超过所有垂直类汽车网站,跻身行业第一。2013年12月,汽车之家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
  汽车之家的快速崛起,离不开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魏士钦的早年创业经历,是从汽车之家开启的。然而,当年他出任汽车之家总编辑,却是个偶然。
  2003年,汽车行业如同坐进加速器一般,进入快速发展期。当年,国内汽车类网站“百花齐放”,但多少有些杂而不精,在这些网站上,“新闻通稿多,资讯同质化”,而李想、魏士钦等懂车、爱车的人,不太容易从中快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2004年,魏士钦和李想在北京中关村见面,席间谈及汽车类网站情况,李想对魏士钦说:“我们要不做一个自己喜欢看的汽车网站?”
  这是他们的第一次见面。“做汽车之家其实就是因为李想的这句话。”时隔多年,魏士钦对那次见面依然记忆犹新,就是因为这句话,他们走到了一起。
  经过一年的筹备,汽车之家于2005年正式上线,魏士钦出任总编辑。
  如何让汽车之家从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成为魏士钦面临的首要问题。为此,他带领编辑部员工制定了众多新“规定”,也打破了很多行业习惯。当时,其他汽车类网站的发稿速度是“快则三天、慢则一周”,然而魏士钦要求汽车之家的编辑在参加完活动后一天之内出稿,在速度上实现对对手的“碾压”。
  汽车之家发稿速度不按套路出牌,打破了行规,引起业界一片哗然,也因此招致了来自友军的“联合讨伐”。那几年,“还有一个抵制汽车之家的联盟。”魏士钦笑着说,“不是传说,是真有,但是‘非正式’的,友军觉得我们出东西太快了,让他们比较被动。”
  时至今日,活动后一天内发稿的速度,已经成为汽车类媒体的行业惯例了。正是汽车之家的“打破常规”,才让广大网友有机会更及时地了解自身所关注的汽车新闻和资讯。
  正是源于这些努力,汽车之家得以快速崛起,发展异常迅速。成立一年后,在没有任何推广费用的情况下,汽车之家凭借优质的内容和服务进入国内汽车网站访问量前五名;成立三年,其流量超过所有其他汽车垂直类网站,跻身行业第一。
  这些成绩的背后,是魏士钦带领的编辑部团队夜以继日的努力。“我们这些老编辑,真的没有在12点之前睡过觉。”那时,汽车之家内部有统计系统,每天12点生成当天的全部统计,编辑部人员根据统计数据,总结每天“哪些文章点击高,哪些文章点击少”,再决定第二天推送什么类型的文章。
  在汽车之家的八年时间,魏士钦带领汽车之家编辑部秉承“用最精干的人做最多的事情”。这种做法的效果显而易见,“我印象中,在2007年前后,汽车之家还只有20多人,但已经把流量做到几千万那么大了。”魏士钦介绍,“真的把事情做到极致了。”
  那几年,不仅是汽车之家高速发展的几年,也是魏士钦个人快速成长的几年,“说实话,这段经历很苦,但是非常快乐,看着自己养育的‘孩子’一点点长大,慢慢长成巨无霸,真的很快乐。”魏士钦说,他在汽车之家的八年经历,“学到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做事情,如何踏踏实实去做一件对的事情。”
  和魏士钦交谈,给我一种很明显的感觉:他很务实,绝不好高骛远。
  很显然,在汽车之家的八年打下的基础,使他形成了一套明确的做事理念:“第一是先做60分的事,再做80分的事;第二是只做正确的事,不做容易的事;第三是疯狂地满足用户需求。”魏士钦坦言,“这八年的经历,其实是一种积累,这个积累直接奠定了在创业过程中能把一件事情的基础做到什么样。”
 
  蜕变
  2012年,魏士钦出任易车集团副总裁。两年后,由魏士钦负责的二手车评估体系——“精真估”正式诞生。
  然而,魏士钦并不认为“精真估”是一次创业,“其实那是一个内部孵化项目。”魏士钦介绍,“是易车和美国KBB共同出资的豪华创业。”在魏士钦看来,“启动资金已经到位,组织架构、经营理念包括商业模式也是参考易车成熟的体系而来,因此,严格意义上,并不能算‘从0到1’的创业。”
  但尽管如此,在易车创立“精真估”的两年,对魏士钦的影响却很深远,甚至可以说让他完成了一次“蜕变”。
  2016年,在魏士钦创立电动生活不足一月之时,他在文章《魏士钦—— 一名媒体老炮的创业心经》(以下简称“《创业心经》”)中写到:“第一次当创始人兼CEO,第一次知道向董事会汇报是个什么样的体会,第一次被拍残在沙滩上——原来我真的还不够强大。”对于魏士钦而言,创立“精真估”是“煎熬并感恩的两年”,也是“快速成长、资本认知、抓心挠肝的两年”。
  在被问及为什么是“煎熬”时,他的回答十分坦率,“在易车时我并没有进入董事会,只需要在公司的高管会上做汇报。但在‘精真估’就任时,我要向外籍董事会汇报,这和我过往的从业经验完全不同。”魏士钦说,“这时我真正了解了在资本层面是如何看待一件事情的,包括资本如何看你对未来的把控,等等。”
  在采访中,魏士钦也袒露心声:“从业这么多年,在这之前,我认为自己是个具备‘自燃’能力的人,任何时候我都能燃起信心,不论前方是坦途亦或险滩,我都能接受挑战,使命必达。但在负责‘精真估’时,董事会的挑战有时会让我手足无措。”时至今日,魏士钦依然觉得以他当时的能力储备,出任易车副总裁似乎有些超前,“所以那两年的历练,不论是从心智上还是能力上,对我都是异常宝贵的。”
  经过“精真估”的两年淬炼,魏士钦像是站在了自己之外真正客观地审视了一遍自己,在本质上收获了很大的成长,“通过‘精真估’的创业,我知道了下一次创业我还差什么。”

 

 
  新起点
  2016年,在新能源车快速发展的前夜,魏士钦离开易车,创立新能源车综合服务平台——电动生活。“汽车之家的创业,我参与了‘从1到60’;易车让我经历了‘从60到80’;而电动生活,是我在补足‘从0到1’的破土过程。”魏士钦解释。
  电动生活旨在为新能源车用户了解认知、选购使用、线下交易及便利出行等提供整合解决方案。电动生活的创立初衷是解决用户的三大痛点。“2016年,我们总结出新能源车用户面临的最主要的三个问题——不知道、找不到、充不上。”魏士钦介绍,“不知道——是当时的各大充电服务平台所提供的充电桩信息不够全面,用户不知道能通过什么途径知晓充电桩的位置;找不到——是指用户通过一些App或者第三方服务平台知道了充电桩的位置,但却因为电桩位置标记不准、信息没及时更新或者电桩很小等原因,难以准确找到充电桩;充不上——是指用户‘过五关斩六将’般地找到了充电桩,但却因为车桩不兼容、充电桩破损,甚至燃油车占位等一系列问题,导致最终无法成功充电。新能源车用户真的是太难了!这是当时,甚至是今天依旧困扰用户的三个核心问题。”
  魏士钦认为:“抛开由主机厂解决的车辆本身的电池续航问题,有效解决用户层面的这三个核心痛点,将直接提振新能源车消费者的信心,也终将从用户端对整个新能源车市场的向阳发展及区域下沉起到不可估量的推进作用。”
  围绕这三个痛点,电动生活“顺势而生”。此前十多年的职业经历,很大程度上塑造了魏士钦的做事风格,也间接影响着电动生活的发展。他在《创业心经》中谈到,“做这家‘电动生活’的公司,可能跟我体内混合着汽车之家与易车这两家公司的基因有关系。”
  我特意向魏士钦求证,“有什么关系?”
  “这个一定要讲明白,汽车之家的基因以做基础为主,它的内容做得专业有趣,论坛活色生香,用户量庞大精准,在做事落地层面,非常扎实稳健。易车在产业布局等大局观层面优势非常突出,其在整个汽车产业链的售前、售中、售后,甚至是二手车产业链中,都有相应的布局。”在魏士钦看来,汽车之家的基因是做事,易车的基因是布局。而在他的体内,正在学习并求证着如何混合这两种基因。
  “电动生活,在前期要向汽车之家学习,把基础打牢,在行业内占有一席之地;同时也要向易车学习,把触角伸出去,建立好前沿关系,到需要布局的时候,再伺机而动。”魏士钦认为,“每一家公司的成败与创始人的性格都或多或少有着直接的关系。”
  四年来,电动生活从无到有,其业务从小到大,如今已经成为覆盖千万级用户、80%的主机厂、90%的运营商,集新能源智慧出行服务开发者和新能源车桩资讯媒体IP于一身的综合服务平台。
  当然,魏士钦在电动生活的创业路上,面对的不光是坦途,还有重重沟壑。
 
  难
  创业从来不易,对于魏士钦来说,这条路走得尤其艰难。
  “哎,难,难啊,太难了!”当被问到创业这几年的感受时,他笑着说。尽管做足准备,但这几年经历过的和正在经历的艰辛,都远远超过他的想象。“从带着光环的大平台出来,业务伙伴方面能够继续保持的只有个人关系,但涉及到商务层面时,对方根本不管你是谁,只管你能做什么事。”这是魏士钦开始创业时碰到的最大问题。换句话说,如何快速调整心态是成败的关键。
  同时,创业之初,魏士钦还面临另一个难题,那就是如何有效地整合资源。“一开始,电动生活什么都不是,我们从C端用户的出行需求出发,那就要和B端的运营商合作,但我们体量小、没背书,无法通过互联互通的合作为运营商提供切实利益,因此,当时的业务发展得不那么顺利;之后,我们又找主机厂合作,创立之初,我们是小媒体,没流量、没影响力,想要以合作达到双赢来说服对方也不容易。”这是魏士钦创立电动生活之初遇到的大麻烦,当时的运营压力非常大。
  在这种情况下,魏士钦带领电动生活一步步发展,“随着电动生活自身在充电出行业务领域的积累和发展,我们和运营商一起成长,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驱动下,运营商也逐渐认可我们了,合作的事情也就水到渠成了。此后,我们又达成了与多家主机厂的合作,将一个创新运营模式跑通,整合运营商和主机厂的资源,形成一个新的出行服务生态闭环。”
  魏士钦也分享了他对创业的一些心得。“现在的90后、00后‘创业潮’就是被一些神化创业的心灵鸡汤诱惑起来的。90后的创业新秀们在镁光灯下慢慢被炙烤融化的现实,还真不是故事。但‘万众创业’并不是说给90后、00后的,而是说给70后、80后,乃至60后的。”这是他在《创业心经》中的表述。
  魏士钦对此感受颇深:“我觉得创业最为艰难的是个人和外部环境。从个人来说,如果没有能力建立财务、行政和人员架构,没有管理团队的技能,没有持之以恒的运营能力,大概率是做不了这事的;从外部环境来说,如果没有在自身所创业领域积累起足够的相关资源和人脉,也会困难重重。”他进一步补充,“并不是说创不了业,而是内忧外患,做起来难度太大。”大部分人的创业都不是豪华创业,大多是从小微企业开始的,中国小微企业平均寿命也不过三年。试想,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下,三年这个门槛就足够阻断很大一部分创业者的前行路。
  对于魏士钦来说,创业路上面临的心理上的煎熬也是一个挑战。他在《创业心经》中写到:“大家调侃着创始人、CEO都是在做‘孙子’,试问现在的年轻人又有多少人能给别人装孙子?又能装多久的孙子?”
  这几年的创业路磨砺了魏士钦的心理承受能力,“有时候自尊真的不值钱,搁在地上踩两脚,再吐口痰也没关系。”
  最难的时候,魏士钦甚至也产生过自我怀疑,“我觉得我不适合创业,创业这个东西,做了以后就会发现,有些人创业如鱼得水,但是我在做的时候,我其实很痛苦,实话讲,这不是我的舒适区,我一直在挑战我的非舒适区,甚至是深海区。”
  他透露,每次感到心累、坚持不下去时,都在心底告诉自己不能放弃,“因为我已经上了这条‘船’了,船已出海远行,不能停下来了。更为重要的是,和我一起创立电动生活的这帮兄弟,这几年还一直在一起奋斗、不离不弃,最起码要对得起兄弟们的信任、支持与付出。”
  在魏士钦看来,支持他创业的兄弟们是他最牵挂的,“夸张点讲,这几年,我可能有一万次想关掉它(电动生活)了,但因为这些并肩作战的兄弟,必须咬牙坚持,就往前走就是了。”

 
  运气
  创业几年来,虽然事业上遇到过无数的困难和挑战,但在生活中,魏士钦对家人的陪伴却一点也没有少。
  专访的最后,我们聊到生活话题。“创业多多少少会对家庭产生影响。我夫人跟我一起创业,因此我的创业得到了家人的全力支持。”这让魏士钦深感欣慰,“有些朋友创业时,和夫人不在一起,她有自己的工作或者在家里相夫教子,所以当(创业)进入瓶颈期,家庭收入骤减、入不敷出的时候,给家人带来的经济和心理影响会非常大,家里的亲人尤其是妻子能义无反顾地支持我们创业,真的挺伟大,我的几个合伙人和公司里的兄弟们的家人,真的都很伟大。”
  对魏士钦来说,来自家人的支持就是他在遇到困难时最大的帮助,“我夫人跟我一起创业,她知道我处在哪个阶段,我所面临的问题,她都明白。”
  “每一个出来创业的男人背后,一定都有一个含辛茹苦的妻子在支持。”魏士钦笑着说,“有任何脾气别冲她发,她真的太不容易了。”
  我问魏士钦,“你在家庭和事业之间是如何平衡的?”
  “说实话我真不知道怎么平衡,但是我就是运气好,我夫人通情达理。而且,她跟我一起创业,家里的事几乎由她百分百的扛下。”他不假思索,脱口而出。
  美国、泰国、瑞典、法国、芬兰、丹麦、挪威……魏士钦的朋友圈更像一张世界地图。尽管创业以来工作繁忙,但他依然每年陪家人出国旅游两次,“很早以前我就承诺过,每年我会带着她们出去玩两次,今年因为疫情没去成,远的欧洲、近的东南亚,一直保持着每年两次的频率。”
  但对于他自己来说,“其他的一些兴趣,比如打球等,都没时间了。”魏士钦笑着说,“最大的兴趣,就是电动生活了。”


 

热门推荐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