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品牌观察网

石岩:实战主义者




  曾经的传统媒体人石岩,用了整整十年时间,成功转型为互联网营销实战专家,这离不开他对行业的洞察和个人努力。可以说,近些年他所有的努力都在为实战做准备。
 
  文/王圆磊
 
  石岩一直很冷静,在对话过程中,他对每个问题都能快速回答,逻辑清晰,思维敏捷,这似乎和他近二十年的媒体从业经历密不可分。石岩说,他天生就是一个“实战主义者”,一直在备战。
 
  “其实我并不是一个先知先觉的人”
  石岩是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开始的媒体生涯,严格来说,他算是“半路出家”,在进入媒体行业之前,他在铁道科学研究院任工程师。但似乎是命中注定,刚刚在媒体工作不久后,中国的传媒业就发生巨变了。
  世纪之交的媒体行业暗流汹涌。表面上电视媒体正值“黄金十年”,纸媒也风头正盛,被业内人称为“纸媒为王”。但实际上,互联网作为新兴力量,在初露之时便显示出了强势姿态。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引起了传统媒体人的警觉。石岩说,他在当时和中国大多数纸媒人的感受是一样的——互联网的冲击来势汹汹。但这并没有让他决定转投互联网,“2000年前后,我依然觉得纸媒比较强,那时纸媒记者的地位还比较高。”
  互联网兴起之初,虽然发展很快,但由于体量小,其力量仍然没有传统纸媒强大。石岩当时任《中国计算机用户》副总编辑,亲历正在上升期的新浪、搜狐都在纸媒上投放广告。那时他是标准的IT纸媒人,而通常处于舒适区的人都不愿意转型。所以即使在2003年,石岩从赛迪传媒集团离职,入职德国弗戈博达媒体中国公司后,出任的依然是IT信息化杂志《e制造》和《e医疗》出版人,仍然没有脱离纸媒范围。石岩说,他其实并不是一个先知先觉的人。
  但是IT纸媒迅速萎缩,中关村在线、太平洋电脑网、天极网、比特网等一大批IT网媒快速成长,纸媒的市场被抢占。而石岩思考离开纸媒的时间,已经是2006年:“那时拉广告越来越难了。”他犹豫了一年多,最终在2008年进入天极传媒集团,开始转入互联网。
  从进入媒体行业,到思考离开纸媒,再到真正进入互联网,这一路,石岩走了整整十年。十年,足以改变一个行业。石岩说,他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生人,这一代人做事情时总希望把一件事情看清楚,“在同一个地方工作基本不会少于五年。”
 
  “它给了一个互联网新兵很多锻炼”
  2008年,石岩进入天极传媒集团,出任比特网总编辑,正式开始互联网职业生涯。而此前,他已经在IT纸媒任职了十年。对于媒体行业来说,石岩是一位传媒“老兵”,但对于互联网来说,他还是一位“新兵”。
  “我那时对互联网还很陌生”,石岩说,他很感谢天极传媒集团,正是在比特网的那一年,他学到很多知识,逐渐由一个纸媒从业者成长为互联网人。其实像石岩这样的在纸媒行业长时间工作过的人,都有一项“看家”本事,那就是强大的内容生产能力,这种能力也成为了其日后转型的必备素质。
  谈到十二年前的往事,石岩略有所思,他说作为管理者,最大的能力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干部就是解决问题的人。初入互联网,石岩也遇到过很多困难,但石岩说他有做内容的基础,对制造业和医疗业有足够的了解和经验,在内容把控上具有一定优势。
  “在纸媒待过的人,都会得到很扎实的编辑功底的训练。”
  石岩说话开门见山,他不喜欢绕来绕去,“打开天窗说亮话”更符合他的特点,“现在很多刚入行做媒体的人,可能都未必讲究‘的地得’的区别了。”石岩说,对于编辑而言,错别字只是小问题,而真正的考验则是对新闻的敏感度和书写的尺度。他说这些虽然听起来很“古董”,但将这些规范带进互联网以后,至少能够保障从业者快速进入工作状态。
  “有内容基础,又好学,那么需要的只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比特网一年的总编辑任职经历,给了他解决“如何进入互联网”这个问题的过程。
  实际上,在刚接触互联网三个月左右时,他就意识到了问题。石岩说,他清晰地感觉到他曾经以为很新的行业,实际上已经很陈旧了。石岩是个发现问题就要解决问题的人。为此,他曾做出努力,向高层提出建议,让媒体的体系逐渐产品化和服务化,打造有效的产品体系,但由于一些原因,建议并未得到落实。
  “我们要做互联网界的《IT时代周刊》”,高层当时回复。
  “这是理念上的不同”,石岩说,他当时刚结束总编辑的试用期。
  这就像在高点买股票,尽管看似蓬勃发展,尽管曾经也无比辉煌,但石岩说它已经是高峰了,很难再有增长空间了。
  那一年也是石岩职业生涯中为数不多的没有完成业绩指标的一年。但实际上,石岩认为,“它给了一个传媒老兵、互联网新兵很多锻炼。”

 
  “我们主要是预测变化”
  比特网之后,石岩开始参与一个叫做“IT分众”的产品。遇到的难题是,IT分众的产品很好,但因为包装不行、营销跟不上,市场并不认可,销路堪忧。
  2010年年初,石岩和一些同事开始思考如何重新包装产品,借着这次产品重启,“灵狐科技”应运而生。据石岩回忆,他们那时提出“数字整合营销”和“区域整合营销”,在当时还是很先进的概念,已经走在了市场前面,“现在早就陈旧了,‘区域整合营销’则基本都不用了。”
  和其他整合营销公司不同,灵狐公司的服务理念很先进,“我们主要是预测变化,”石岩认为,营销公司应该做的事情是:当新的媒体形态产生后,判断其会否成为主流形态,是否可以作为可以借力的发展平台。他说营销公司应该告诉客户如何跟上新的营销趋势,以及采用何种新的营销方法。“灵狐以客户为中心,目的是帮到客户。如果不向客户讲新的变化和趋势,实际上是帮不到他们的。阿里巴巴的愿景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灵狐不敢有那么宏大的口气,灵狐的愿景是‘让客户的生意做得更好’,这也是灵狐的价值观。”石岩说,灵狐的数字营销、电商营销、社交营销,“实际上是客户的战略合作伙伴+服务提供商”。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石岩说公司一直是预测变化、判断趋势,“在没有人做区域营销时,我们做区域营销;最晚在2011年年初,我们在全国最早提出‘数字整合营销’;2012年时,灵狐成立电商部门,率先开创在营销公司做电商的先河。”石岩认为,一家优秀的营销公司,思路必须跟上最新的变化。
  从当年只有几十人的小公司,到如今员工增长十倍;从创立到六年内挂牌上市,成为高科技企业;从做电商代运营,到兼具电商供应商的四大能力,在内容营销、流量广告和大数据上具有明显优势,创业十年,灵狐的进步有目共睹。但石岩并不觉得这是他们的运气,“我从不认为自己有超乎常人的运气,只相信自己有超乎常人的努力。”石岩说,作为70后,“都快50岁了,再不努力就老了。”


 
  “让听得到‘炮声’的人做决策”
  石岩说,他和灵狐都很感谢海尔,正是海尔向供应商提出更高要求,才倒逼着灵狐和自己成长,迫使灵狐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在石岩看来,海尔实际上是客户高要求的代表,海尔的每一单都是一次战役,但海尔这个服务难度最大的客户,也帮助灵狐取得了最快的成长,“一旦被它超过,就无法再为它提供服务了。”
  各个行业都有各自的特点,海尔并不是唯一高要求的客户,但却是最早给灵狐压力和动力的,石岩认为无论行业如何变化,客户唯一不变的是要求越来越高,他说客户也在成长,“跑不过客户的车轮,不是被压死,而是被饿死。”
  石岩似乎并不喜欢讲述自己的经验,在对话过程中,他更多是在谈论灵狐团队,他说其实他并没有特别好的经验可以传授,他的所有经验都从实战中获得,“干的是刀头上舔血的活。”
  石岩坦言,灵狐内部信奉一句话,让听得到“炮声”的人做决策,让离“炮声”最近的人做决策。这句话虽然不是灵狐首创,但在灵狐获得高度认可。他认为,只有距离“炮声”越近,才会知道对方的进攻态势如何,这样的决策才最准确。
  石岩是公司的高级管理者,随着公司越做越大,在做好管理的同时,他仍然直接参与很多实际业务,“我们这些管理人员一直处于实战状态,”客户的高标准、营销的不断变化,对他们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打造产品不能出错,选择客户不能出错”石岩觉得这是对管理者的要求。而对于中层管理人员,石岩认为要给他们足够的决策权,他曾多次在公司号召中层管理人员要大胆决策、快速决策,他说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公司的整体效益。而要想满足这些,则必须尽可能让距离“炮声”最近的人做决策。
  “灵狐的管理者都有开放包容的心态,公司在发展,个人也在成长,相互成长、周而复始。”石岩说。


 
  竹林会议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是,灵狐的重要决策,几乎很少是在会议室讨论出来的。让石岩印象最深刻的是那次决定进军电商领域的“竹林会议”。
  石岩很少谈及个人,他说灵狐是集团领导,2012年灵狐进军电商的决定就是和同事们在竹林中聊出来的。当时公司在北京周边的一个度假村开年会,进行了整整一个上午的紧张会议,在谈完日常工作后,中午吃完饭,他和同事们在会场附近的竹林中散步休息,探讨灵狐业务布局的问题,“现在灵狐的营销资源体系已经构建完成,下一步要怎么办,”倡议与会者每人提出一个方向,畅谈个人想法。
  “为了避免被打扰,每个人都没有带手机。结果本来下午应该正常开会,但因为聊得很深入,所有人都舍不得打断话题,于是干脆放弃了下午的原定议程,在竹林中继续探讨。”对那次会议,石岩记忆犹新,灵狐后来成立电商部门的决策就是从那次竹林长谈中做出的。石岩称那次会议为“竹林会议”。
  “后来,灵狐高层每次做决策时,都会说好像很久没有开‘竹林会议’了,”石岩说,“竹林会议”已经成为灵狐高层做决策时的一种象征了,他们需要的就是放空自己、摆脱干扰,以及畅所欲言的气氛与环境。石岩认为,公司一旦做出决策,就要“搭”进一个合伙人去执行,公司最大的投资不是投进资本,而是投进一个合伙人。
  “灵狐的每一个合伙人都是宝贝啊!”石岩笑着说。
  实际上,“竹林会议”已经成为了灵狐会议平等讨论的一种象征,“无论知识和经验如何,参与讨论的基本要求,是学会听别人讲话。”石岩并不认为有营销经验的管理者的决策就一定正确,因为“今天的营销方式已经发生巨变了。”
  而他能做的就是在会谈中听别人讲话,听取别人的意见,“有经验的营销人的最大财富是对规律和方向
  的把握。”石岩说,无论营销方式如何变化,人、货和场的规律都不会改变,管理者要做的是对方向的判断,他同时认为,“即使判断方向,也仍然需要尊重别人意见。”
  所有人的观点都应该被尊重,“灵狐是互联网化的整合营销公司,互联网的精神本身就是平等。”
 
  “其实1+1真的可以大于2”
  谈到人才培养,石岩兴趣浓厚:“原来在广告公司,可能策划只负责策划、AE就是AE,但是现在分工变得越来越细了,广告、营销或公关之间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如果要求一个人仅负责一部分业务,不能跨岗位合作,员工个人无法更好地开展工作,公司也无法承担高额的用人成本。”
  在这种动态变化下,对于灵狐及其他大部分营销公司来说,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培养可以跨岗合作的通识人才,“灵狐内部的人才培养叫‘一专多能’,灵狐有自己的管理要素及用人观,”石岩解释,对于企业而言,需要一专多能的通识人才,就个人而言,一专多能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只懂策划、不懂媒介’或者‘只懂创意、不懂内容营销’,技能和知识储备单一的员工,发展空间也会受限。”
  石岩透露,灵狐岗位细分为十一大类,在每一大类之下还有二级子类,“显然无法按照这些类别设置不同的岗位”,他说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培养员工一专多能,“建立一专多能的培训体系、做跨岗培训,这也是我目前负责的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一专多能培训工作很顺利,石岩说,他也没有想到会那么顺利,“我原来有个错误的认识,我觉得年轻人好学的程度有限,”他最初认为没有那么多人愿意参加培训。但在培训之前的抽样调研中,调研结果令他大吃一惊:“200份问卷上午发出,下午收回后,结果显示百分之九十几的人愿意做一专多能的培训,”于是灵狐迅速着手推进,“第一次开课仅开设三个岗位方向,两天时间就有九十多人报名参加。”
  “不到一年半的时间,所有人都可以成长为一专二能以上的人才,”石岩说,效果显而易见,对于员工来说,成为了一专多能型人才后,最显著的改变是可以听得懂别人的谈话内容,不用过多解释,从而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而对于公司而言,也会大幅节省用人成本。
  “原来三个人的工作内容,现在两个人完全可以做完,其实1+1真的可以大于2,这样也会降低人力成本,”石岩推崇灵狐的企业文化:“胜利者效应下的利益分享”,他说公司并不会取走节省下的人力成本,恰恰相反,公司会把节省下的成本分享给完成工作的两位“胜利者”,因为“两个人可以完成三个人的工作,为公司节省了一个人的成本,那么这两个人就是奋斗者、胜利者,公司当然会给予奖励。”
  所以,在灵狐,一专多能体系和利益分享体系是挂钩的。
 
  要把东西卖出去
  近些年受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创意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创意现在实际已经变成了内容的一个部分,”石岩解释,“灵狐内部对于创意本身有两大方向,分为内容型创意和打法型创意,”他认为两种创意类型相辅相成,同属于创意体系的两个部分。
  石岩认为传统广告公司的优势在于内容创意,其内容与文案呈现能力不容置疑,但这并不代表一定可以长足发展,因为“它的玩法更新得慢”,他说新兴营销公司的方法和理念更新、运营手段与技术优势也更加明显,这是新兴营销公司的优势所在,“也是新兴营销公司弯道超车的主要原因。”
  同时,客户对创意的要求也发生了重要变化,明显体现在效果体系的改变上,“原来企业的品牌部门、营销部门和电商部门可能是三个部门,但现在则可能是两个部门,”其实这并非当前才发生的变化,“实际上去年已经有这种趋势了,”石岩说,“只是今年的疫情加剧了这种趋势”,因此原来电商型的创意体系、线下营销的创意体系和品牌型或活动型的创意体系会有所结合,他还预测,“在越大的企业,这种趋势越明显。”
  在这种趋势下,客户要把降低的成本转嫁给整个营销服务商,“所以营销公司要不断提高服务能力。”石岩说销售并非下里巴人,创意和策划也并非阳春白雪,“营销是很难做的活”。但他却始终认为:“我们灵狐团队都是做事的人,我们没有先天的资本挥霍,我们拥有的资本就是努力工作,干天下最难的活,干别人干不了的活。”
  石岩一直不相信自己有运气,他只相信自己是努力的人,“我可能天生就是打仗的,实战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也是灵狐的企业文化、血脉里的价值观,”石岩说,“做实战营销,‘要把东西卖出去’,搞噱头、花里胡哨其实并不能活得长久。”
  为此,石岩解释:“我们一直在实战状态,我也随时为实战做准备。”

热门推荐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