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焦燕,华禾传媒董事长
没有产业的支撑,区域经济不可能振兴。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河南许多地方有产业,但是如何实现产业兴旺?事实上,国务院设立的“中国品牌日”,也是落实中央的“三个转变”中关于“中国产品到中国品牌” 指示的具体行动之一。品牌作为产业升级的“牛鼻子”, 牵一发而动全身。要实现产业兴旺,就需要建设强有力的品牌形象。在河南的很多地方已经逐步建立起产业生态,这一方面是有国外生产业需要大量代工厂的客观历史原因,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
但红利期过后,如果只有产业而没有品牌,那么, 随着未来市场的变化和挑战,企业很可能会失去现有市场。
河南鹿邑:化妆刷刷出美丽新产业年产值达35亿元
河南鹿邑县的化妆刷产业始于40 年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深圳、天津等地承接日韩等国的产业转移,诸多外资化妆刷企业才纷纷落地。正因于此,早期鹿邑的尾毛加工企业的客户大都是外资公司,比如,海新公司95% 的客户都是外资公司。变化发生在2008 年。这一年,全球金融危机波及鹿邑县的尾毛行业,对主要依靠外资订单的尾毛加工企业带来较大冲击。
鹿邑县的化妆刷企业先后注册了“初茵”“蔻莲娜”“惠姿蔓”“蓝魅儿”等化妆刷自主品牌50 多个, 申请技术专利36 个,培育高新技术企业4 家,15 家企业在中原股权交易中心成功挂牌。
鹿邑县化妆刷产业的发展,符合改革开放以来商品经济逐渐活跃的诸多规律。乡镇企业起家、公职下海、先富带动后富、南下潮、返乡创业、对外贸易等元素在这座中部城市聚合。幸运的是,经过一代人的努力,一个小众产业正在崛起。
如今,化妆刷远销美国等20 多个国家和地区, 年产值37.4 亿元,化妆刷等尾毛产品年销量占全国的80% 以上。今年,鹿邑县产业集聚区的新落地企业增加了粉扑、彩妆蛋等生产线,鹿邑想要建成一个链条完整、配套完善、产研销一体的“百亿级”化妆刷产业特色集群,成为“中国化妆用具之乡”。
在鹿邑县政商界,一个普遍的共识是,当地化妆刷产业发展仍有较大的市场空间。比如,需要充分运用互联网带来的新场景、自有品牌仍有很大的拓展空间、产业链条有待构建完整等。
河南焦作桑坡村:月销售3亿元的中原皮都
河南有个小村子,因制造、销售假冒澳洲UGG 雪地靴而成功“出圈”。
这个小村子,就是河南焦作市的桑坡村。该村人口不到7000 人,却有“皮毛第一村”和“全国最大的雪地靴产地”等名号。桑坡村生产高仿UGG 雪地靴, 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靴子发往全国各地。销量甚至一度大大超过正品,圈内戏言“澳洲雪地靴一年卖500 万双,桑坡村的雪地靴能卖2000 万双”。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桑坡村就开始从事皮毛加工产业,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转型做羊剪绒,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且形成了从澳洲等地进口羊毛羊皮,加工后再销往美国、俄罗斯等地区的外贸业务。
不过,羊毛羊皮加工的过程中污染严重,桑坡村多次因环保问题进行整改。2018 年,100 多家皮毛企业被关停或者整合,年产值直接损失10 亿元。
在这种情况下,桑坡村人发现当年同村的隆丰皮草公司为知名雪地靴品牌UGG 代工生产获得不小的利润,于是逐步转型,雪地靴的生产和销售。桑坡村的一家企业负责人曾向媒体表示,2018 年,桑坡村雪地靴只有10 多家实体鞋店,“但仅短短两年时间就开设了1000 多家实体门店”。
看起来这是一个“励志”的转型故事,但制假售假的问题如影随形。有媒体向UGG 求证,客服称,“没有授权过桑坡村”,律师则直言,桑坡村商铺的这些行为,“侵犯UGG 的商标专用权”。
桑坡村也在谋求转型,建设特色小镇,推动自有品牌成长。然而,尴尬在于,村民坦承买家不认桑坡村的自有品牌,“他们只认UGG,没有UGG 那个标, 你就卖不出去”。
贴牌的尴尬:利润低 产业抗风险能力不足
在河南,这些被时代促成的风光产业背后,是缺少自主品牌所带来的尴尬和窘迫。这也是国内许多代工企业面临的困境。品牌,是企业最具价值的无形资产。谁拥有品牌,谁就拥有竞争力。努力打造自主品牌, 是中国企业在国际产业链上不断攀升的重要依托。从模仿到创新,从贴牌到创牌,中国品牌已实现巨大跨越, 但和品牌大国相比,中国品牌仍存在不小的差距。
贴牌企业的产品研发设计和销售渠道都由委托商控制,下游生产企业议价能力弱,利润空间低,却要承担自建工厂、设备折旧和生产管理经营压力。下游生产企业的发展仅限于成为“加工车间”,一旦市场出现波动,或订单量不足,就会面临生存危机。
随着中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一些全球制造企业已经将工厂搬到了越南、柬埔寨等地。这些年,中国很多企业都是给人代工,利润卡在人家手里, 获得的利润非常微薄。随着外国企业代工厂逐步向东南亚等地转移,中国的代工企业如果再不做出改变, 经营会越来越艰难。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物联网、机器人等新产业兴起,中国企业的品牌意识也在逐渐增强。中国制造逐步摒弃了以往的“廉价劳动力”“生产成本低”和“质量差”等标签,向“中国创造”转变。
从贴牌代工厂到设计制造商
申洲国际集团被称为“服装业的富士康”,主要为优衣库、阿迪达斯和耐克等国外品牌代工生产高质量的针织品。
曾经,申洲国际同样面临着所有代工企业都存在的问题——产品附加值小,议价能力低,利润相当微薄。面对这种情况,申洲国际开始大力进行设备升级, 尝试向面料领域延伸,从纯粹的代工厂向原始设计制造商转型。这让代工厂家有了产品的知识产权,由此也形成了一定话语权,厂家与品牌商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据统计,优衣库、阿迪达斯和耐克这三大品牌客户的订单收益,占到申洲国际总收入的70%。
如今,申洲国际在服装领域仍是代工模式,但在面料生产领域已经是设计制造模式。这家公司已经逐步发展成为集织布、染整、印绣花、裁剪与缝制4 个完整工序于一体的针织服装代工企业,以高端产品定位和高效的运营效率著称,得到了客户、行业和资本市场的肯定,被众多国际知名客户评为“最佳供应商”。
如果说申洲国际是依靠产业链拓展,把“代工” 做大做强,格兰仕则是依靠渠道建设,从代工厂发展为全球品牌。
贴牌出口,曾是格兰仕迅速做大的法宝,在世界各大品牌微波炉中,有一大半都是格兰仕贴牌生产的。从最初的微波炉外贸开始,格兰仕已实现微波炉、空调、冰箱、洗衣机、洗碗机和小家电在欧洲市场的全面供应。在过去20 年中,格兰仕出口欧洲各国的家电总量接近2 亿台。格兰仕做的不是简单的代工,而是注重技术研发和海外市场。格兰仕与任何一家外国厂商合作时,都紧密围绕着建设自己的生产平台展开, 在扩大规模的同时引进技术和设备。
通过与全球一流零售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以及在海外建立销售分公司的方式,格兰仕打通了全球销售渠道。目前,格兰仕已在全球10 多个发达国家设立了研发中心和分支机构,产品覆盖近200 个国家和地区。
从代工贴牌生产商转变成原始设计制造商,是中国许多制造业企业的转型之路。尤其是在过去几年里, 从纺织到鞋履,从小商品到电子产品,每一个行业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美国福布斯网站曾发文指出,在过去的10 到20 年里,中国各个制造业部门都在逐步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其中,大多数制造商都是从代工贸易起家的。后来, 这些制造商开始研发更为复杂的技术,成为原始设计制造商。这意味着他们开始独立把控设计和制造的全过程,并将自主品牌的名称印在用于零售的产品上面。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一大批中国制造工厂在争夺外销、代工的订单中,持续修炼内功,松腾实业就是一个例证。这家拥有70 项国际专利的公司,从2003 年开始研发扫地机器人,10 多年来主要为霍尼韦尔、惠而浦和飞利浦等品牌做代工,每年生产超过100 万台扫地机器人,被贴上知名大牌而送往全球。2015 年, 该公司推出自主品牌“家卫士”。
“内销、外销的同款产品,都是同样的标准、工艺、用料,同样的生产线。但贴牌产品不愁销路,自主品牌却无人问津。”据家卫士工厂厂长吴鹏云介绍,消费者宁愿花4 倍的价格购买贴牌产品,因为他们对于“家卫士”一无所知。
中山大学教授毛艳华认为,家卫士是中国中小制造企业的典型,这些企业是中国经济的基本盘,但其抗风险能力也往往较弱,多处在“微笑曲线”底部, 面临“成本的诅咒”。
如何打破“成本的诅咒”?通常看来,企业在品牌建设之初,最缺乏的就是设计能力和营销渠道。不只是家卫士,像浙江三禾厨具、安徽富光保温杯等许多企业,都拥有相似的标签:长期为国内外知名品牌代工,在国际供应链中扮演重要角色,但由于营销渠道不畅,转型升级困难,自主品牌优势难以形成。
近年来,家卫士借互联网东风,采取平价高质策略,逐步崭露头角。2017 年,家卫士在拼多多平台上推出定价288 元的扫地机器人,年销售额超过3000 万元,打响了“家卫士”这个本土扫地机器人品牌的名号。2018 年,家卫士加入拼多多“新品牌计划”, 面向广大三四线城市市场,拓展品牌建设之路。
结语:创新创造是形成品牌效应的关键
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往往面临着供给侧、需求侧和分配侧的问题,不知道产品卖给谁、卖什么、怎么卖。只有找准产品和品牌的定位,制定差异化战略, 才能有效发挥价格和品质的优势,最终形成品牌效应。当我们的制造业开始进入全球价值链的高端,如何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与合作?依靠的不是代工贴牌,而是创新创造。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正在走上品牌建设之路,从贴牌生产到塑造自主品牌。华为、联想、海尔等一批优秀的中国企业和中国品牌,在国际市场成功突围,让世界对曾经的“品牌代工厂”刮目相看。数字化赋予企业全方位塑造品牌、提升品牌形象的能力,企业可在更多领域实现品牌突破,做到产业兴旺, 品牌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