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毅
我服务于企业的市场营销环节,但已经很久不参加当下营销圈子的活动,甚至我一度发现自己找不到这个圈子的坐标了。20年前,营销是先进生产力,北上广营销人将BBS上的争论延展到了线下的争鸣,大家踌躇满志地各奔前程;10年前,营销终于在移动通信科技的全新规律下展现出迷茫的一面;今天,我不得不说“营销,已经很难促进生产力发展了”。
独立思考和与时俱进是很难做到的,大多数人都习惯生活在自身觉得安全的小范围之内。我之所以坚持把这些想法写出来,是希望启发社会中1%的主动者。今天的我,对依然奔波的营销人没有丝毫鄙视的意思,但是,我对很多营销人无视时代变化的故步自封,表示无奈;对很多商学院抱古不化地讲授西方业已落后的知识体系,表示遗憾。
环顾周遭,似乎没有人思考“营销和组织结构变革”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说起营销,绝大多数人似乎都认为天生就应该将之归类在品牌、市场营销、广告传媒等范畴;而组织结构的知识,也通常被固定在企业管理领域。在常态的商业环境中,这两个领域的确很少结合在一起分析,但现在的商业环境不是常态化的,因此,我们可以非常态地把它们组合在一起,聊聊营销和组织变革。营销人和企业的交集点是一个独特的部门——市场部。营销人的焦虑,不是出于自己的不够努力,而是来自市场部在企业未来竞争领域的失语。
传统的企业市场部,是针对“传统线下市场”而整体输出单一企业商业意志的沟通和运行部门,承担着产品的商品化、品牌及传播要素设定等工作,需要处理来自渠道、广告造势运动、消费信息反馈等方面的大量复杂而有规律性的工作。在企业内部,市场部属于“把钱花出去”的部门,因而,拥有对庞大市场推广开支的支配权。
企业市场部的工作范畴主要包含:第一,市场调研,通过调研了解市场对某种产品的需求状况如何,获知一些具体要求,并按影响消费者需求的因素进行市场切割;第二,产品的功能卖点提炼、系列产品款式的区隔、品牌定位及形象策划、包装设计和制作;第三,在产品不同的生命周期内制定相应的价格策略;第四,品牌推广和产品促销,平面和影视广告制作;第五,挑选样板市场,建立销售渠道,制定目标市场计划。
市场部在诞生的早期一度拥有庞大的决策权,曾需要承担新产品研究、品牌管理、制作管理、公共关系等职能,辅助销售部门创造一切助攻条件。随着商业竞争的加速,这个庞大部门开始出现细分化运作,最后裂变——在大型企业,新产品研究、品牌管理、制作管理、公共关系这些板块全部被切割为独立的部门,市场部也随之被剥夺了市场费用的决策权,演变为集团高层的决策辅助部门。
同时代的广告业,也经历了大而全的阶段。广告公司内部设有市场调研、策略部、创意部、影视部、制作部、媒体部、公关部等,应有尽有,完全与企业市场部的各项工作一一对应。后来,这些部门也纷纷“离开”广告公司,成为了公关公司、影视制作公司、媒体购买公司、市场调研公司、咨询公司等。
转换思维视角,我们发现,企业市场部和广告业的裂变过程,和百货业的剥离状况何其相似!起初,化妆品、家用电器、日用家居、男装、女装、食品等都陈列在同一家百货公司的大楼里,后来逐渐成为了各个独立的零售品类,直到巨大体量的全新SHOPPINGMALL业态诞生,才又将它们装回同一个整体之中。
而互联网,可以被视为消化企业市场部预算和广告传媒公司内容的SHOPPINGMALL。
今天,衡量一个企业的市场商业化程度,可以从这家企业面向市场的组织架构上找到答案。
1.只有工厂的企业,哪怕名义上叫“公司”,其思维仍然只是工厂思维。
2.设置销售部门的企业,由企业当家人亲自带领的企业,基本上还处于1840年前后的西方商业时代。
3.设置市场部的企业,进化到了1945年以后。
4.设置品牌部的企业,已经在品牌无形价值上获益,试图通过品牌部来管理这些无形价值体系的文化载体,并协调母品牌和子品牌之间的矛盾。
5.设置公共关系部的企业,通常需要借助本国文化来与不同国家/地区的文化沟通,便于企业利用新闻媒体的力量,发布对企业有利的形象报道,消除或减少对企业不利的形象报道。
很多企业家可能对上述分析闻所未闻,但遗憾的是,即便知晓这一切也都已经落后了!
市场在飞速碎片化,哪里是过时布局下的市场部所能面对的?一如商品的细分化,又岂是老百货行业所能承载的?每当企业处于历史关头时,企业当家人的商业嗅觉和革新能力就等同于这家企业的生存能力。企业在信息时代的组织结构变革,来自企业当家人的胆识和魄力。
没有人能给出“应该怎样”的模板,一切有形事物必然从无形中来,一切有形事物也必然到无形中去。在这个领域的能力是企业当家人和高管之间的真正区别点,企业的组织结构革新,需要押上企业的全部身家作为筹码!但总有一些企业家会这么做,而商业世界的残忍也正在于“不需要那么多企业家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
企业家随意走两步,资深经营专家基本就能知道此人的天格、地格、人格处于哪个层级。
●刚创业、仅有产品在手上的人,认为“品牌就是商标”。
●在发展渠道时,企业认为品牌是做给渠道看的“统一规范”。
●处于融资阶段时,企业认为品牌是“创业团队的理念和故事”。
●当企业进入竞争第一阵营时,品牌被视为“文化内容的载体”。
●处于以上四个阶段时,企业家用的都是加法,而顶尖的成功企业家却在用减法,他们更愿意把品牌当作精神符号。
企业家是品牌精神的最初守道人,其与品牌管理的意志有着强关系。ORION智库整理了一些推动品牌获得成功的企业家的经历与故事,挖掘到他们身上的一些共同之处:
1.对于品牌精神,有着明确的界定;对未实现的愿景,有着胜出的渴望。
2.要求并坚信自己的每一步都必须走在通往目标的轨道上。
3.对产品稳、对团队严,对自己狠,会与自己的思路作斗争。
4.务虚,但不会务虚到放下工作去求同,虚是空间,实是物质。
5.能客观理性地评估自己团队的实力,不断检验谁能与自己一起走到明天。
6.知道时间有限,知道人都有短板,但依然用人之长、同步分工。
7.主动寻求第三方意见,勇于纠错、敢于革新,毫不拖沓。
8.知道自己的知识边界,学习能力超强,结构和布局能力更强。
9.奖惩明、讲公心、守契约,有利他精神,善用身边所有资源。
如果没有以上这些特质,即使企业家们嘴上挂着“做品牌”,其实也都是追逐短线利益、做生意赚点钱而已。我们作为企业的经营导师,也不能太过天真,臆想自己遇到的企业家都是龙凤麒麟。
关于5G信息时代的企业如何进行组织变革,ORION智库的主张是:打破扁平式老旧机构,拥抱菱形立体结构的模式。我在两届虎啸奖的主旨演讲中,都提到了废除企业市场部及成立泛娱乐部门的建议,当然,这只是冰山一角,整体的企业结构矩阵,需要系统化搭建、模块式叠加。
ORION智库的企业结构矩阵是一个严谨而严肃的工程,单单“企业价值链分析和重构”的第一个环节就需要投入很大的人力物力,我必须说:这个组织再造的工程和当下政府提倡的“数字化转型”是休戚相关的,没有这个全新的运营系统,数字化转型就会变成仅仅作为数据化决策的依据,而根本无法协助企业进行市场扩张。
从事品牌、营销等工作的朋友们也不要迷茫,而是要积极参与到学习新知识体系的过程中来。碎片化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敢粉碎自己!
唯有粉碎之,才能重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