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类电视节目的艺术性与市场性
——北京卫视《创意中国》节目总制片人、总导演访谈录
文化类节目在不断输出的同时也在不断吸收,从中滋养自身。
文/魏渲(作者系北京城市学院传播学(雅思英语国际课程班)专业主任、博士)
《创意中国》第一季和第二季已在北京卫视播出,反响良好。《创意中国》作为一档以文化和创意为核心、以创意秀和创投互动为形态的综艺节目,对于中国综艺在文化创意层面的探索有风向标式的意义。节目的播出平台为北京卫视,强势突出首都在优质文化创意聚合上的功能,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首都精神文明建设。节目展现中国优质文化与创意,有效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并基于此进行有效的国际传播。
本文通过对《创意中国》总导演郝竞波(北京电视台导演、制片人)的访谈,试图还原一档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台前幕后,探索文化类综艺节目和人、品牌、社会等各方面的交织。以下为访谈实录:
问:《创意中国》是一档大型文创类综艺节目,作为节目的制片人,您能用几句话来介绍一下节目吗?
答:《创意中国》是一档以中国现在文化创意领域所涌现的许多优质文创项目为呈现主体的“综艺+专业”节目。节目集结了全国40个最优质、最具有借鉴价值和引领价值的文创项目。在呈现的过程当中输出中国深厚的文化,以及创意赋能于文化之后所产生的让人惊叹的“双渠道”成果。同时,在此基础之上,节目探索文创项目与资本嫁接,走向商业轨道之后能够产生的经济效益,以及文创项目的商业开发渠道和开发思路。
问:在以上对于节目的介绍中,您提到一个重要关键词——“文创”,这也是节目的核心,能对“文创”进行界定吗?
答:最早我们对于“文创”的界定分为文化创意、创新和创业这三大部分,结合而成。首先是文化创意的层面,因为必须有创新才会有创意,所以这两个部分是捆绑在一起的,其次,完成了创意之后,项目就有了创业的方向,它可以产生经济价值。
问:《创意中国》中不同的人物设定形成了不同的场域和各自的效应,在节目实际制作过程中,主创团队是如何平衡这些场域的呢?
答:导演组在最早期确定节目模式时就进行了深入思考,在调研国外同类型的节目之后总结出一个教训:这类节目的短板在于专业性内容太深,让观众难以理解。所以,怎么让观众能够看下去,而且能够看懂,是非常重要的。
导演组讨论后明确了一个方向,需要在这些谈话场域中进行分工,要有专业人士,也要有负责解读的人。一类解读是文化层面的解读,这个部分由华少承担,华少的解读方式非常灵活,在常规解释之外也有故事性的、感性的呈现,同时华少也负责现场的把控和话题的平衡;另一类解读是商业层面的解读,这个部分由姚劲波承担,姚劲波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平易近人,而且语言表达能力很强,言辞很精准,能够把复杂的专业知识进行解码,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第三个嘉宾是创意体验官,由不同的飞行嘉宾担任,主要负责对文创项目进行体验。文化层面和商业层面的解读,再加上体验,节目就完成了对所有需要传递信息的落地。
除此之外,百人投资团的设定是节目专业性的体现,和第一季相比,第二季成立了由20名投资精英组成的领投团,在节目开始之前,导演组会组织领投团进行讨论交流,提供项目信息和建议,同时也让大家彼此熟悉,以便在节目中形成“熟人语境”,在百人团内部形成一个彼此交流的谈话场。很多时候他们也会和嘉宾产生互动,形成专业话语场与落地解读场之间的交流。整体来说,百人团在节目中展现比例相对较低,因为节目对投资领域专业性的展现大约占节目整体的五分之一。
问:和第一季节目项目相比,第二季《创意中国》有哪些区别或改进?
答:最大的区别体现在选择项目内容的比重上,第二季着重文化项目,只做文化;而第一季会有一些生活类的、科技类的项目。主要的考虑是基于北京的文化中心地位,强调“大文化”“大文创”的概念。
问:《创意中国》作为一档电视节目,同样具有市场属性。节目如何是进行营销和市场推广的?
答:广告是其中重要的部分,现在节目有一家冠名商,一家特约赞助商,以及一些行业合作。整体招商情况还是比较乐观的。除此之外,节目也得到了北京市文化基金项目的资助。
节目推广的方式主要是全网推广,在爱奇艺、腾讯视频、优酷和搜狐视频等都有播出。第二季节目和抖音进行合作,抖音推出了“创意中国专栏”,拍摄了很多短视频在专栏中播出,也取得了不错的反响。短视频是一个很好的传播途径,可以把精华的部分推出去,便于观众在比较短的时间内了解节目,对节目的推广还是很有帮助的。
问:《创意中国》节目已经完成了两季,会不会形成标准的电视节目模式并进行国际推广?
答:有可能的话一定会努力实现,因为《创意中国》是一个中国本土原创节目。第二季的重要特点是在文化和商业之间碰撞的火花,这个领域有非常多的可以挖掘的内容。而且第二季成功地推出了华少和姚劲波这对CP,网络关注度也很高,这些都可以作为节目模式的元素进行后续发展,导演组在实际制作的过程中积累了很多有效经验,可以形成节目模式的宝典。
问:近几年,国内文化类电视节目不断涌现,比如《上新了,故宫》和《国家宝藏》等,这些现象级的文化节目是否能够形成合力,为中国文化的推广做出贡献?具体如何实现?
答:文创是热点,在《国家宝藏2》中也出现了文创产品,而故宫系列的文创已经非常成熟了。文化在当代的行走一定是要依靠创意的,中国有这么多的优秀传统文化,电视节目一方面是基于这些优秀的文化进行展现,更多一方面是应当把现当代的文化附着在优秀的传统文化上,这样才会有新的火花产生。
而文化想要继续行走下去一定需要变现,也就是说必须要走向市场,能够盈利才能存活,才能更有效地传播,从而让更多人接受。目前来看,《创意中国》正在解决这个问题。它给受众以启迪,让一些文化机构逐渐改变想法,意识到也许资本的介入能够帮助其文化的推广打通渠道。
还是以《创意中国》为例,项目来自全国各地,地域广阔,品类丰富,最北来自哈尔滨,最南来自中国台湾,还有各种少数民族的项目,延展性很强;从类型上来说,对音乐、美术、体育、“非遗”等都有涉及,能够代表中国文化进行推广。
问:在《创意中国》之前,您还制作过《传承者》等文化类节目,为什么偏爱这类题材?
答:电视创作是一个不断输出的过程,有时候我做完一个项目感觉整个人都被掏空了。而文化类节目在不断输出的同时也在不断吸收,滋养自身。做《传承者》时,我受到了艺术和美的洗礼;做《创意中国》时,我从这些创业者身上看到坚韧不拔的精神,他们对文化的坚守,让我深受鼓舞。和他们行走在一起,是我自己感觉做得特别有价值的事情。作为电视人,一辈子做很多项目,但有一些项目是对这个社会有真正推动意义的,是切实能够为世界带来改变的,而文化类节目就是这样。所以我喜欢制作这一类型的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