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报道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品牌建设国 国际品牌观察杂志 2021-06-16 08:30


好风借力 直上苍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品牌建设国家政策回顾
 
改革开放40 多年来,中国品牌建设走过了从模糊到清晰,从附属到独立,从行业到全局的发展之路。在这个过程中,领导人指方向、定格局,政府出政策、促发展,在宏观上引导着中国品牌建设不断前行。


 
第一部分:关于“名牌”“品牌”,国家领导人发表的重要讲话
品牌的价值和影响力,在国家形象层面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和内涵。历届中国国家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都有过关于名牌、品牌的重要讲话,将自主品牌建设纳入国家形象战略的重要部分来全盘考虑。
1956年,毛泽东在视察南京无线电厂时就讲过:“将来,我们也要有自己的名牌,要让全世界听到我们的声音。”毛泽东被学界尊称为中国国家形象理论的奠基者,在当时西方帝国主义敌对势力不断对新中国进行军事挑衅和经济封锁的国际政治背景下,这句话既是为整个民族工业发展未来提出的一个目标,也表达了通过名牌在国际上提升国家形象、扩大政治影响力的一种希冀。
1992年,邓小平参观珠海生物化学制药厂时强调:“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拳头产品,创造出中国自己的名牌,否则就要受人欺负。这就要靠我们的科学工作者出把力,这样才能摆脱被欺负的局面。”早在建国初期,邓小平已经多次提到“创名牌”的重要性,并且在其后来的经济思想中一以贯之。南方之行中的这次讲话,强调了创造中国名牌在国际经济政治交往中的重要位置。
1998年,江泽民到苏南视察春兰集团时指出:“当今世界的国际竞争,最根本的还是体现在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上,体现在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上。因此,一个企业也好,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好, 要发展,要振兴,一要有人才,二要有科技知识。增强经济实力,提高综合国力,必须大力提高人的素质、提高整个民族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还是那句话,要立民族志气,创世界名牌。”江泽民的这次讲话直接把名牌与国家的综合国力、民族的整体素质和民族志气相提并论。
2007年,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这是国家领导人首次在全国党代会报告中明确提到“培育我国的国际知名品牌”,而且将其纳入与“国际化”相关的报告内容。
2014年,习近平在河南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考察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装备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制造业的脊梁……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习近平一直非常关心中国自主品牌建设,他的多次重要讲话,无论是在宏观战略层面还是在具体执行层面,都是对支持中国自主品牌、提升国家形象的最强有力推动。
通过国家领导人针对品牌建设做出的以上指示,不仅能看到从谈“名牌”到谈“品牌”的转变过程,更从中突显了品牌的最大意义——品牌不仅仅关系到每一个人、每一个企业,也关系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未来,关系到国家形象和实力,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象征。对此,原中国外经贸部副部长、世贸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总结过一句话:“对一个商品、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讲,品牌形象都至关重要,因为品牌形象往往意味着对这个国家的信任与信心。”而通过自主品牌传播所呈现出的国家形象,也已成为了当今国际社会视野中最重要的国家形象构成部分。
 
第二部分:国家品牌政策回顾
第一阶段 起步之初的“前品牌”时期
改革开放初期,各界对“品牌”的认识还普遍停留在将之等同于“商标”和“广告”的层面,此时对“品牌”没有明确的认识,也没有确定的概念。
1979年,我国出现了第一个做电视广告的国产品牌——“参杞补酒”。同年还出现了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在大陆媒体做广告的外国品牌——瑞士“雷达表”。
20 世纪80年代,江苏盐城的“燕舞”牌收录机广告以一段动感旋律出现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带动“燕舞”知名度大增。20 世纪90年代,“海尔”“长虹”“春兰”“康佳”“联想”等民族品牌开始崛起。
至此,中国广告经营活动开始“摸着石头过河”,品牌建设进入初级阶段。同时,随着社会各界对品牌的重视,有助于品牌成长的法律、法规也陆续出台。
198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的正式实施,成为了真正意义上在国家层面推动品牌发展的标志性事件。此后国家金质奖、银质奖,省优、部优、国优的评定陆续开始。
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实施,将对产品质量的重视上升到法律层面。
同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出台,鼓励和保护公平竞争。
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正式实施,让广告活动有法可依。
 
 
第二阶段“ 名牌战略”的发展及延续
从20 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市场化的深入,国家对品牌的重视逐步加深,国家领导人在多个场合强调品牌建设的重要性。在此期间品牌建设工作主要围绕着“名牌战略”而展开。
1993年,李鹏在《中国名牌》杂志发表署名文章《创名牌产品,提高国际竞争能力》。
1994年,江泽民在福建视察时指出,努力发展“名优特”拳头产品,增加适销对路产品,精心组织培育一批在全国乃至世界同行业中具有较强竞争力和明显发展前途的名牌产品。认真组织实施“抓拳头、创第一、上规模、带行业”的发展战略。1994年,朱镕基多次批示强调企业名牌的重要。“宣传企业信用和名牌战略的重要性,探索市场竞争的正确途径,也是有重要意义的,”“牌子就是企业的信用,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企业竞争能力的综合表现。”
随之,品牌促进政策相继出台,品牌建设进入以打造“中国名牌”为标准的新阶段。
1996年,国务院首次颁布实施《质量振兴纲要〈1996-2010年〉》,纲要计划用15年的时间“实施名牌战略,振兴民族工业”。
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决定“尽快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
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鼓励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
与此同时,各政府部门与各省市的相关政策也纷纷出台。
1997年,国家经贸委、技监局出台《关于推动企业创名牌产品的若干意见》。
2001年,技监局出台《中国名牌产品管理办法》。
陕西等地陆续出台推进实施名牌战略的措施。
自2001年开始,国家质检总局每年举办一次“中国名牌产品”的评选。
这一阶段的品牌建设多是围绕“名牌”而展开。几年后,随着对品牌理解的深入,“名牌”这一历史概念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2008年,国家质检总局宣布不再开展与企业和产品有关的名牌评选活动。根据《中国名牌产品管理办法》规定,“中国名牌”标志随着有效期的结束被陆续禁用,最后一批“中国名牌产品”于2012年期满。
2014年,新《商标法》出台,“驰名商标”也被禁止出现在商品包装、广告宣传和展览展示活动中。
“振兴老字号工程”与“名牌战略”一脉相承,是“名牌战略”的深化与延续。
2006年4 月,商务部决定启动“振兴老字号工程”,在发布《关于实施“振兴老字号”的通知》工作方案中指出,“我国老字号主要分布在餐饮、零售、食品、医药、服务等行业,促进老字号发展具有较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紧接着2008年3 月,商务部等14 部门印发《关于保护和促进老字号发展的若干意见》,再一次表示“扶持老字号传承和发展信誉好、质量优的产品和服务,是扩大消费、满足居民消费需求、促进社会和谐、培育自主品牌的有效途径、引导老字号利用品牌优势做精做强,不断发展壮大,是走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名牌战略的重要任务。”
随后,基于之前工作执行和深入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意见》,2011年1 月,商务部再次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华老字号保护与促进工作的通知》。
在互联网发展和新消费涌现的背景下,老字号也需要通过互联网思维和加快创新改革来谋求发展。2017年1 月,商务部等16 部门发布《关于促进老字号改革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目的就是为了促进老字号顺应消费需求新变化和“互联网+”新趋势,加快改革创新发展,进一步弘扬优秀文化,拓展品牌价值,充分发挥其在稳增长、促消费、惠民生中的积极作用。
对于老字号的保护与发展,地方政策也是不遗余力,其中尤以北京和上海为代表,历年来先后出台了多项政策。
 
 
第三阶段“ 自主品牌”上升时期
自主品牌的建设随着新中国建立而同步展开并一直延续到今。
21 世纪伊始,随着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外贸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之一,外贸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与之相应,品牌建设与外贸出口越来越紧密相关。正是在这个时期,自主品牌进一步受到各方关注,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开始进入上升发展时期。
2000年3 月,江泽民在全国人大九届三次会议上把“走出去”战略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宽发展空间,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此后,在党的历次重要报告和政策文件中,对外贸与自主品牌均有重要论述。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在国家五年规划中,对自主品牌有着长期规划。
2006年,《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进一步提出要发展自主品牌。在制造业上,“形成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发挥制造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在对外贸易上,“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
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颁布,纲要提出“推动自主品牌建设,提升品牌价值和效应,加快发展拥有国际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
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加快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对外经济新优势,推动高端装备出口,提高出口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均会提及外贸和自主品牌。
在2010年以前,内容主要为“鼓励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产品出口”。在2010年以后,除了鼓励自主品牌出口之外,还鼓励在国外市场建立国际营销网络和研发中心、发展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收购国外知名品牌,提升中国制造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等。
国务院也出台各种专门文件,加快培育自主品牌。
2015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的若干意见》,鼓励企业创立品牌,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收购品牌,大力培育区域性、行业性品牌。支持企业开展商标和专利的国外注册保护,开展海外维权。采取多种方式,加大中国品牌海外推介力度。
201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外贸回稳向好的若干意见》,鼓励外贸企业创立自主品牌,提升出口质量。建立品牌商品出口统计制度。
提高非商业性境外办展质量,培育一批重点行业专业性境外品牌展。加强自主品牌对外宣传,利用高层访问、国际会议、广交会等多种渠道加大中国品牌推介力度。利用外经贸发展等专项资金支持品牌、专利等方面境外并购和国际营销体系建设。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对外贸企业收购境外品牌、营销体系等加大信贷支持。
2016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需结构升级的意见》指出,凝聚社会共识,积极支持自主品牌发展,助力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升级。培养消费者自主品牌情感,树立消费信心,扩大自主品牌消费。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关注自主品牌成长,讲好中国品牌故事。
中央各部门与省市政府也掀起了创建自主品牌的热潮,“品牌万里行”是自主品牌创建中的突出代表。
2005年,商务部推出六大政策支持实施自主品牌战略。一是树立一批自主品牌的典型,二是为品牌企业提供必要的资金及政策支持,三是帮助企业进行品牌宣传,四是推动名牌企业“走出去”,五是开展“品牌万里行”活动,六是加大自主品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第四阶段 品牌建设的爆发期
2016年是中国品牌建设最重要的一年。在此前十多年中,中国品牌建设的内涵不断丰富,从最初把品牌仅理解为商标和广告、将品牌范围仅局限于外贸出口的初级阶段,发展到深入研究品牌价值、将品牌与经济全面关联,品牌战略在消费、质量、创新等许多方面都得到爆发式的发展,品牌建设的速度越来越快。2016年6 月10 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需结构升级的意见》,第一次突出“以品牌引领经济发展”,是中国品牌建设方面的里程碑。不仅如此,随着确立2017年5 月10 日为首个“中国品牌日”,品牌意识也进入到全民深化的阶段。
 
 
一、品牌与消费
2012年十八大提出,“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扩大国内市场规模”,表明国家将对消费的重视提升到新的高度。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把消费与品牌结合起来,提出通过提升消费品品质推进消费发展。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促进消费稳定增长。适应消费需求变化,完善政策措施,改善消费环境。“要增加高品质产品消费。引导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扩大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实施范围,更好满足消费升级需求”。
从2015 起,消费进入新时代。此前历年都曾在旅游、体育、金融、信息等消费领域出台过相应的促进政策,而从2015年开始,全面提升、总揽全局的消费政策越来越多。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和《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
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消费品工业“三品”专项行动营造良好市场环境的若干意见》。
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实施方案(2018—2020)年》的通知。
在“十三五”规划中,消费发展前景得到充分描述,品牌的重要作用凸显无疑。
“十三五”提出促进消费升级。“适应消费加快升级,以消费环境改善释放消费潜力,以供给改善和创新更好满足、创造消费需求,不断增强消费拉动经济的基础作用。增强消费能力,改善大众消费预期,挖掘农村消费潜力,着力扩大居民消费。以扩大服务消费为重点带动消费结构升级,支持信息、绿色、时尚、品质等新型消费,稳步促进住房、汽车和健康养老等大宗消费。推动线上线下融合等消费新模式发展。实施消费品质量提升工程,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充分发挥消费者协会作用,营造放心便利的消费环境。积极引导海外消费回流。以重要旅游目的地城市为依托,优化免税店布局,培育发展国际消费中心。”
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以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型消费加快发展的意见》。
 
二、品牌与质量
对于质量问题,国家历来都非常重视。
党的十九大报告突出强调了质量,要求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出坚持质量第一、推动质量变革、增强质量优势、建设质量强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命题。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更提出要广泛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
回顾历史,品牌与质量的发展可谓一步一个脚印。
1993年9 月1 日起施行、历经多次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就是为了加强对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水平,明确产品质量责任,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而制定的法规。
其后,国务院两次发布《质量发展(振兴)纲要》,在推动质量发展的同时推进品牌的发展。
在1996年《质量振兴纲要(1996-2010年)》中,明确指出“质量问题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战略问题”,必须“尽快提高我国的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水平”。要求“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名牌产品;主要产业的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2012年《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简称“《纲要》”)中,要求“形成一批拥有国际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形成一批品牌形象突出、服务平台完备、质量水平一流的现代企业和产业集群”。“创建品牌培育激励机制。大力实施名牌发展战略,发挥品牌引领作用,制定并实施培育品牌发展的制度措施,开展知名品牌创建工作。加大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保护力度,建设有利于品牌发展的长效机制和良好环境。支持企业依托技术标准开拓海外市场,实施品牌经营和市场多元化战略,打造世界知名品牌。建立品牌建设国家标准体系和品牌价值评价制度,完善与国际接轨的品牌价值评价体系,增强品牌价值评价国际话语权。进一步加强地理标志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及地方名牌产品等工作。”
值得重视的是,该《纲要》要求建立品牌建设标准体系、品牌价值评价制度、开展知名品牌创建。其中“围绕质量核心,加强品牌培育、品牌管理和品牌评价方法研究,制定品牌的术语、要素、评价要求和建设指南等国家标准,建立符合中国国情、与国际接轨的品牌建设国家标准体系”,反映出对品牌建设工作的深入理解。
同时,国务院自2012年以来逐年印发“贯彻实施质量发展纲要年度行动计划”,切实落实质量强国与品牌强国的战略。
2012年,国务院要求“组建全国品牌价值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布品牌价值术语、要素、评价要求、评价方法等系列国家标准,建立品牌价值评价制度。”
2013年,国务院开始探索建立“中国精品”培育机制。“建立中国知名品牌数据库。深入推进品牌消费集聚区建设。组织开展品牌价值评价工作”,“探索培育一批能与国际顶尖品牌相媲美的‘中国制造’和‘中国服务’高端品牌”。
2015年.国务院要求“坚持以质量提升推动品牌建设”“制定品牌评价国际标准”“保护和传承老字号”“将品牌建设情况纳入中央企业工作考核,提升中央企业品牌价值和效应”。
2016年,国务院印发《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规划(2016-2020年)》和《关于开展消费品工业“三品”专项行动营造良好市场环境的若干意见》。
而2015年5 月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是推进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的顶层战略文件。其中重点强调了加强质量品牌建设的工作。“鼓励企业追求卓越品质,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不断提升企业品牌价值和中国制造整体形象”“推进制造业品牌建设。引导企业制定品牌管理体系,围绕研发创新、生产制造、质量管理和营销服务全过程,提升内在素质,夯实品牌发展基础。扶持一批品牌培育和运营专业服务机构,开展品牌管理咨询、市场推广等服务。健全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管理制度。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市场信誉好的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品牌文化,引导企业增强以质量和信誉为核心的品牌意识,树立品牌消费理念,提升品牌附加值和软实力。加速我国品牌价值评价国际化进程,充分发挥各类媒体作用,加大中国品牌宣传推广力度,树立中国制造品牌良好形象。”
继《中国制造2025》之后,“十三五”规划再一次明确指出品牌在质量强国中的重要作用,“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解决一批影响产品质量提升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加强商标品牌法律保护,打造一批有竞争力的知名品牌。”
 
 
三、品牌与创新
创新是我们在发展中一直坚持的重要方向,品牌则是创新发展中的重要一环。
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提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颁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2007年,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2012年,十八大报告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7年,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2014年,习近平提出“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把创新与品牌提升到新的高度。
2015年,李克强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中国经济升级发展根本靠改革创新。企业是市场主体,也是创新主体,要继续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面向市场,贴近需求,着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塑造能力。
2016年,《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正式发布,提出“实施知识产权、标准、质量和品牌战略”,“推动质量强国和中国品牌建设。完善质量诚信体系,形成一批品牌形象突出、服务平台完备、质量水平一流的优势企业和产业集群。制定品牌评价国际标准,建立国际互认的品牌评价体系,推动中国优质品牌国际化。”
 
四、44号文
2016年是中国品牌建设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年头。这一年国务院密集发文,从消费、创新、质量、供需等多个层面推动中国全面进入品牌创新时代。2016年毫无悬念地成为“品牌政策年”。
2016年,国务院《关于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需结构升级的意见》(又称“44号文”)开篇提到“当前,我国品牌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产品质量不高、创新能力不强、企业诚信意识淡薄等问题比较突出”,国家品牌战略的提出和“中国品牌日”的设立,都围绕解决上述问题。44号文堪称中国品牌建设的顶层设计,首次独立地肯定了品牌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品牌不再是依附于创新、消费、质量等其他战略上的一种补充手段。44号文提出了三大工程12子类46项的品牌目标,只要完成这些目标,中国品牌建设就上了一个大台阶。
文件特别强调以品牌引领经济发展,当以政府、企业、社会三者为主体。具体来说,政府要“进一步优化政策法规环境”,企业要“切实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社会要“大力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文件这部分可谓层层落实,责任到人。文件的核心内容为以三大工程促进品牌的引领作用,分别是:品牌基础建设工程、供给结构升级工程、需求结构升级工程。
44号文标志着中国国家品牌战略从以评促建的导向性引导,向推动品牌做实做强的推动型战略转型,在中国国家品牌战略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五、“中国品牌日”的设立
2017年4 月24 日,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中国品牌日”的批复》,同意自2017年起,将每年5 月10 日设立为“中国品牌日”。自此,中国品牌建设有了实质性载体,品牌建设的全民时代由此开启。
以央视为代表的主流媒体随之传播推进。在2017年的首个“中国品牌日”,央视就推出“品牌的力量”系列主题活动,包括“CCTV 中国品牌榜”、“中国品牌论坛”、纪录片《品牌的奥秘》、电视片《大国品牌》等。2019年又发起了品牌强国战略联盟。新华社则打造“民族品牌工程”并以此为核心推进品牌战略系列活动。此外,各大央级媒体如《人民日报》及省市各级媒体都推出了品牌系列活动。
各地省市政府也积极推进品牌建设工作。2018年,上海全力打响“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计划在三年时间内以品牌为主要手段,让上海的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再上新台阶。同时上海也连续4年承办“中国品牌日”相关系列活动。
 
 
第五阶段 品牌建设的新阶段
2017年,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2018年以来,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在国际上明显加大打击中国的力度,中国面临严峻的国际环境。2020年开始的新冠疫情也给中国经济带来新的挑战。
在新的国际国内环境变局之下,中国经济发展也出现新的特点。
一是高质量发展。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二是供给侧改革。2016年,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2017年,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
李克强也在多个场合强调我国经济运行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给侧结构性的,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三是双循环格局的形成。2020年5 月下旬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再次强调,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十四五”规划也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上述论述明确说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新特点。与之相应,中国品牌建设也进入新的阶段。
2021年“十四五”规划出台,其指导思想指出,“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我们相信,中国未来的品牌建设一定将适应中国新发展格局,在满足人民的消费新需求、在构建国内外双循环和引领高质量发展上发挥不可替代的引领作用。
 
(感谢中国传媒大学BBI 商务品牌战略研究所提供部分资料)

展开全文

猜你感兴趣

变化中的时代,变化中的营销

国际品牌观察杂志2021-04-19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报道 | 改革开放

国际品牌观察杂志2021-06-16

李西沙:新时期行业协会的担当、坚守与突破

国际品牌观察杂志2020-06-08

热点新闻

直面百年变局

国际品牌观察2022-04-26

新的征程,新的目标

国际品牌观察2022-04-26

河南产业品牌赋能的思考

国际品牌观察2021-11-04
  •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