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全巧
万物皆媒的当下,城市也发生了“异化”,尤其是成都,似乎有着天生的媒体转向优势。将其进行拆解,一方面,城市是优质空间和规模人口集合,为传播提供了场域和流量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对城市空间的现代化改造、文化赋能、传播造势等,城市主动传播,因而具有了作为传播活动和信息传递“容器”+平台的媒体功能。
随着城市营销,城市品牌等概念的兴起,城市竞争的竞争格局愈发激烈。如何为城市赋能,为城市发展助力,成为城市发展中的重要议题。在这之中,成都凭借着先天优势和后天努力,在“千城一面”的城市竞争格局中脱颖而出,不
仅塑造了其城市品牌,也成功打造了以城市空间承载的具有传播力和影响力的城市空间媒体。
奠基:立足资源、价值释放,城市空间体系的优化
城市空间的发展与功能的设计都是持续性的,在不断的改进和更新中丰富与优化。成都自建城起至迈入新世纪,正在经历一个从“传统城市设计”向“当代城市设计”的转变过程,以有靶点的资源开发和强意义的空间表达构建起科学的城市图景。
“天府之国”的空间资源开发
城市表现为一个有着复杂整体结构的空间体系,城市空间开发的特殊性在于其规模之大与情况之复杂。如何把握其尺度和准则,实现有靶点的资源开发,是关键问题所在。成都给出了它的优秀答案。
2017年底,成都提出了建设“三城三都”城市名片的目标,将成都打造为世界文创名城、旅游名城、赛事名城和国际美食之都、音乐之都、会展之都。在此基础上,以TOD重塑城市空间形态,建构十大消费场景,打开未来城市新图景,推动各要素在城市内部高效流动。2020年,《成都市建设高品质科创空间行动方案》正式出台,市发改委将科创空间建设的意义解读为: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城市核心功能能级;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城市未来产业引领力;有利于进一步建强产业功能区。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的科创空间建设将聚焦5+5+1开放型现代化产业体系,以融合化为路径,充分整合产业资源、技术资源、品牌资源、市场资源、政务服务,促进产业生态、创新生态、营城生态、环境生态深度耦合,打造产业资源集聚平台与价值创造平台。
在政府的有效指导和规划中,成都市极具地域特色的自然资源、城市景观、市民文化都得到了整合式的发展,共同支撑起成都这个城市的密集信息空间和传播矩阵,为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提供了持续性、立体化、复合性和沉浸式的文化体验。
(本刊制表)
“人文成都”的空间意义表达
具有人文内涵的城市地标不仅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的重要识别符号和代表物。成都坚持“人文成都”的理念和主旨,以文化为引导,打造既具时间性又具空间性的城市文化空间,以文化为内核去塑造城市空间的意义。在这之中,有意识地开发代表性的城市人文地标,成为城市形象和人文内涵表达的重要出口。成都的人文精神之一,是强调城市的“生活性”,关注城市对人的作用和使用价值。市民生活是成都的底色,“休闲”“慢节奏”“舒适”等是成都和成都人给外界留下的城市印象。而这种人文精神也体现在了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中。
成都-IFS-爬墙熊猫
首先是社区公共生活空间的优化与改造。成都市创造性地提出了“社区美空间”的概念,关注社区居民生活体验,以社区范畴为主要服务半径,美学为基础,贡献体验为重要路径,打造具有多功能、多价值的新生活空间,也对老旧社区空间进行合理化改造。茶馆是成都人日常交流互动的空间场所,茶馆里“摆龙门阵”已经成为成都休闲生活的标志场景,人民公园内的鹤鸣茶社就是一个典型。2020年,人民公园的改造重点之一便是将鹤鸣茶社的夜间经济发展起来,希望通过大力推动公园价值转化,擦亮“百年鹤鸣”品牌,提升景观品质和文化品质,助力茶文化、茶产业、城市夜经济的发展,树立“品中国茶馆文化 游世界百年鹤鸣”的品牌形象。2020年5月,玉林东路的“巷子里”成为新的网红打卡点。这个透明玻璃房子并不是店铺,而是成都市玉林东路社区与武侯区残疾人联合会委托商业建筑工作室设计、运营的社区残障友好空间。“大家来到这里,拍照喝咖啡聊天,这里成为一个交流与孵化的窗口,许多人将更多开放性的有趣故事都带到这里。”玉林东路社区书记杨金慧认为,老年人、青年人、儿童都能在这个兼具包容性与实用性的场景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个透明房子,白色的弧形顶篷与原木色的空间外貌散发着新的气息,为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更多休憩、放松的“魔力”。住在周边的居民,无论是小孩还是老人,都能在这里稍坐片刻,感受生活的“温度”。
作为“城市记忆”存在的成都老茶馆
玉林东路的新型社区空间“巷子里”
第二是对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功能塑造。前文提到的成都市“三城三都”的发展规划目前已经陆续落实了各种新型文化空间的建设。其中,瞪羚谷数字文创产业社区、融创文旅城、高新体育中心、天府沸腾小镇、成都城市音乐厅、露天音乐公园、天府国际会议中心等重大地标设施建成并投用。天府艺术公园、成都自然博物馆、熊猫古镇·理想新城、中旅熊猫免税度假区、东安湖体育公园、凤凰山体育公园、天府奥体公园、川菜国际小镇、金沙演艺综合体、“一带一路”国际艺术中心、天府农业博览园主展馆等也已在建设之中。2019年初,成都城市音乐厅落成,总建筑面积约10.2万平方米,是国内近年来少有的,在城市核心区新建的大型综合观演建筑。音乐厅与城市肌理产生联系的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其对“地域和艺术文化”的传承,在建筑自身的公共空间处理上,设计亦追崇人性化的思考方式。此外,对传统文化地标如武侯祠、宽窄巷子的维系和活化,对商业文化地标如太古里、春熙路的精细化传播,也都在成都的人文空间建构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升维:空间升级、传播赋能,城市空间媒体化的转向
在实体空间的建设之外,为进一步提升城市的媒体属性,成都作为“新网红城市”,也在积极借势传播力量制造传播现象,为城市的信息传播创造了更大的舞台。
多方赋能,升级城市空间运营产品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速,城市空间开发逐渐进入了存量时代,如何把握存量时代下城市更新和未来发展?存量空间的提质更新“势在必行”。
一方面,以“空间+活动”的组合,强化城市传播性能。城市公共空间的使用价值之一体现在空间之内发生的广泛参与、交流和互动。与经济、文化、娱乐、体育相关的多形式的大型活动可以有效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成为城市传播内容的构成要素,同时强化城市作为承载传播活动“容器”的性能。成都市政府和各类企事业机构是当地城市活动的主要承揽者。在各类活动中,超大体量、强凝聚力、强传播力的赛事活动可以成为传播事件,聚焦对成都整体城市形象的宣传和传播。2019年成功举办的第十八届世界警察和消防运动会就推动了成都在“全球赛事影响力城市”榜单中的名次提升。成都市体育局副局长高伟对此活动表示:一个独立的运动项目能扎根或持续性地在成都举办,会加速让城市被知晓。由此可见,大型赛事活动在助力成都不断学习、积累经验的同时,也向外界传达其具备承接大型赛事或传播活动的能力,吸引更多的赛事活动落地生根。
相对专业化、垂直化、小体量的城市活动,则有助于加强城市细分标签的鲜活性。例如,成都市政府近年来将推动城市音乐产业发展提上日程,以举办更大规模、更多类型的音乐节/会等活动打造城市音乐品牌。除了如“蓉城之秋”成都国际音乐季等城市自有音乐节品牌外,成都也在吸引更多具有创造力和影响力的外来力量。其中,小众音乐节值得关注。自2016年,有着“亚洲第一音乐节”之称的草莓音乐节首次设立成都舞台以来,战国迷笛音乐节、AYO等知名音乐节也先后落地成都,年轻的文化活动为城市注入了更多新活力。这些城市活动在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也成为了城市引流的新标配。
另一方面,以“空间+科技”的融合,提升空间可沟通性,丰富和完善城市空间本身的传播构成。以智慧城市发展为代表,数字技术和传输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对城市现代化的改造,加快进一步打造感官城市的步伐。2020年10月23日,成都市人民政府印发了智慧城市建设的最新方案,明确提出了到2022年建成成都市智慧城市建设行动框架,达到有效提升城市综合治理现代化水平的目的。另一个技术改造空间的典型例子是成都宽窄巷子和太古里。2019年,成都市青羊区政府和成都文旅集团联合中国电信四川公司,聚焦时下火热的5G示范街建设,在宽窄巷子景区着力打造“科技+消费”智慧旅游街区,目前,已经实现了实现5G信号覆盖、人脸识别技术、物联网智能管控的广泛应用等举措。尤其是5G技术赋予VR了更丰富的应用空间。如游客在等待饭菜上桌的空闲时间,便可通过VR设备欣赏到川剧变脸、脸谱等传统技艺。2020年国庆期间,“成都太古里裸眼3D屏”成为微博热搜,在本就熙熙攘攘的商圈中制造了另一个超级话题。这块大屏总面积888平方米,相当于两个标准篮球场,分辨率为8K,呈L型90°转角,转角处采用曲面平滑技术,达到无缝衔接的裸眼3D效果。观众在观看全过程中,不需要佩戴任何设备,仅通过裸眼就能感受到逼真震撼的3D视觉效果。2020年12月1日,成都市委宣传部、成都市委网信办、成都市委外宣办、成都市文广旅局、成都市公园城市管理局、成都市商务局指导,成都市广播电视台、微信、成都文旅集团共同主办,成都市互联网文化协会、成都市广播电视台都市生活频道、看度、腾讯大成网共同承办的数字艺术项目“好看成都”短视频大赛正式开启。而大赛中的不少短视频作品,就通过太古里这块裸眼3D屏呈现在世人面前,创造了又一波话题热度。
现代与传统的交织,也让成都被网友称为“赛博朋克”的城市
借势而起,革新城市空间运营传播策略
媒介是形塑人们对于城市的理解和期待,建构人们对于城市的空间想象的重要方式。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移动媒介为城市传播提供新平台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成都市积极转变传播策略,重构了城市传播生态。其中,打造“网红城市”和“网红景点”等成为其在社交媒体时代城市传播话语之一,扩大了城市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一是政府“搭台”、民众“唱戏”,促进城市广泛传播。近年来,成都市逐步改变了传统由政府和当地媒体主导和主控城市传播的思路,更多地让机构与个人在新媒体平台上扮演传播主体的角色,走到了“台前”。前文提及的“好看成都”短视频大赛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大赛主办方和承办方以奖金激励、网络红人带头等手段调动市民和游客的参与积极性,邀请广大市民和游客通过内容创作和分享的方式参与到城市景观和城市文化的传播扩散中。这种“反客为主”的传播思路也是成都近年来能够成为“网红城市”的重要原因。2020年,以抖音平台上的UGC内容体量及其传播力来看,超过790万人次发布了4000余万条带有成都POI(地址信息)的视频,总观看超过2000亿次,传播效果显著。大量普通用户贡献的、带有个性特征和主观意识的内容,改变了城市传播格局中的“官方”格局,塑造了一个与空间、地理相呼应的“网络化”成都,多维度、立体化地构建起独特的城市空间。
二是在充分调动民众参与的同时,不断加强自身媒体建设。除了传统的“两微一端外”,成都也积极布局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扩大对外传播。2018年成都与抖音合作,包括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在内的39家政务机构集体入驻抖音,官方话语以制造者与推动者的身份,参与到城市的对内对外传播中。2020年,《四川日报》官方抖音号发布五岔子大桥推介视频,以大桥“莫比乌斯环”的外观特点为传播主题,塑造了五岔子大桥具有科技感和未来感的意义空间,制造热门话题,成功吸引了更多人以“抖音打卡”的形式体验这座“网红桥”的独特魅力。
三是借势传统媒体,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再扩大。首先,与公信力传统媒体保持良好合作,通过权威媒体为城市做有力的信用背书。2017年,成都市青羊区和上海第一财经成为宣传战略合作伙伴,助力成都建设西部文创中心。在第一财经和旗下新一线城市研究所推出的《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中,从2017年至2020年,成都连续五年排名新一线城市榜首,新一线城市的名号也由此打响。此外,成都也积极借力影剧综为代表的长视频内容形态作为重要的传播窗口。早在成都市积极推动《功夫熊猫2》中大量成都元素的植入就可以看出,成都市宣传部门对这类内容宣传价值的认可和实践。2019年,成都兴城集团及天府绿道公司主动出击,向《心动的信号3》节目组推荐将成都作为拍摄地。此次合作,节目组将“心动小屋”建在成都天府绿道锦城公园绿道上,武侯祠、成都火锅、天府绿道、环球中心……成都的都市生活和市井百态都在节目中有所展现,节目播出后也引起了广泛关注,不仅加深了观众对成都的理解和认知,还衍生出一批“打卡地”,吸引观众线下体验。
结语
“网红成都”的城市建设已卓有成效,但不可忽视的是在这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在城市空间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异化”。建筑作为城市文化和生活的空间载体,预埋着一定的社会价值取向,在这之中,要警惕如丑陋建筑的贪大媚洋,猎奇求怪等消极的价值取向,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价值判断。二是在城市传播和运营过程中,多且分散的城市形象定位,特点不突出,传播力量分散。三是城市传播中“网红城市”是一把双刃剑,高关注度带来的潜在风险也更大,一旦有负面信息的出现,则要求高效的危机公关预警机制及时处理。
近几年来,伴随着传播环境和技术生态的进一步发展,为城市开发和运营带来了更多想象空间和未来愿景。对成都来说,如何可持续地释放城市的媒体价值?深入城市肌理,融入文化底蕴,关注公共价值,为城市发展“续航”,还需要不断地探索,挖掘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