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品牌观察网

经济“半年报”述评之一:GDP占全国四分之一!长三角成高质量发展“



  今年一季度,受新冠疫情冲击,我国经济GDP同比下降6.8%。进入二季度后,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复工复产有序推进,支持政策有效落地,我国经济全面加快恢复。截至记者发稿时,已有30个省份发布了上半年GDP数据,其中过半数实现正增长。
  在今年上半年GDP排行榜TOP10中,长三角占据三席。三省一市GDP总量达110717.82亿元,占全国上半年GDP的24.2%。
 
  数据来源:各省统计局 整理制表:魏来
 
  长三角经济稳中有进
  从各省份GDP排名看,长三角的江苏、浙江、安徽三省进入了前十名,且均交出了“半年正”的成绩单。
  其中,江苏表现最为亮眼。随着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现,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对GDP的拉动作用较一季度明显改善,推动江苏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6722.92亿元,位居全国第二名;GDP增速由一季度的下降5.0%,转为上半年的增长0.9%。
  此外,浙江上半年GDP为29087亿元,位居全国第四;GDP同比增长0.5%,比一季度提高6.1个百分点。安徽上半年GDP为17551.1亿元,排名全国第九,增速由一季度的下降6.5%转为上半年的增长0.7%。
  上海方面,上半年虽然没有实现经济增速由负转正,但二季度GDP增速已回到正值区间,经济回暖态势明显。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为17356.80亿元,位居全国第11位,GDP同比下滑2.6%,降幅比一季度收窄4.1个百分点。
  按此计算,长三角三省一市上半年GDP总量为110717.82亿元,占全国上半年GDP的24.2%。
  “长三角三省一市是国内公认的最具经济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经济复苏态势极为明显,贡献了全国近四分之一的经济总量。”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付一夫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付一夫看来,长三角经济的快速复苏,主要得益于疫情防控较为到位,早早地为复工复产扫清了障碍。“同时,江浙沪皖充分发挥一体化协同和各自产业体系较为完备的优势,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全面复工复产,带动了经济的快速回暖,彰显了长三角经济在抵御外部冲击方面的强大韧性。”付一夫指出。

 
  过半省份实现“半年正”
  事实上,不仅是长三角,据记者统计,在已经公布GDP数据的30个省份中,有16个省份上半年实现了正增长。其中,西藏GDP增速最快,达5.1%,此后依次为新疆、贵州、甘肃、湖南、宁夏,增速均超过1%。
  “与一季度仅西藏实现正增长不同,上半年已有逾半数的省市实现GDP正增长,表明各地经济正在加速复苏,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受疫情影响相对较小,经济复苏也相对较快。” 中国银行研究院资深经济学家周景彤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从GDP总量来看,广东以4.92万亿元稳居第一,江苏也进入了“4万亿俱乐部”。排名第三到第六的山东、浙江、河南、四川,GDP总量则均超过2万亿元。
  受疫情影响较为严重的湖北,在一季度GDP大降39.2%的情况下,二季度经济迅速反弹,上半年GDP为17480.51亿元,排名全国前十;GDP同比下降19.3%,降幅较一季度收窄19.9个百分点,实属不易。
  周景彤认为,上半年我国经济运行主要呈现四大特点。
  “首先,复苏加快,二季度经济增速已由负转正,总体表现好于预期。其次,结构转变,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新基建和信息消费等领域较快增长。”周景彤表示,“第三,供给端恢复好于需求端。工业增加值已连续3个月为正。服务业逐渐回暖,但投资、消费、出口仍处于负增长区间。第四,就业面临压力。前6个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564万人,同比减少了23.5%。”
 
  “双轮驱动”经济复苏
  今年上半年,我国直面挑战,在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积极进展,经济稳步复苏。下半年,面对不确定性犹存的大环境,我国经济又将如何发展呢?
  “从中长期看,我国经济将保持稳中有进、长期向好的格局。今年三季度,经济有望在二季度的基础进一步复苏,GDP增速有望超过5%,全年则有望增长2.5%左右。”周景彤表示,为应对当前国际国内的复杂形势,宏观政策将继续落实“六稳”“六保”政策,积极财政政策更加积极,货币政策更加灵活有效,同时将更大程度地发挥“内循环”作用,加快实现内外两个循环的“双轮驱动”,共同推动我国经济行稳致远。
  “具体来看,需求方面,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提高,或呈现出‘基建投资高、房地产投资稳、制造业投资低’的特征。消费有望保持温和修复态势,但也依然面临疫情防控常态化、居民收入增长放缓、储蓄抗风险倾向增强等因素制约,恢复周期可能长于预期。此外,鉴于全球疫情和政经局势演变充满不确定性,出口增速依然承压。” 周景彤进一步指出,供给方面,工业将继续保持较快恢复趋势,但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市场情绪修复缓慢,将导致接触型、聚集型消费复苏较慢,服务业将呈现“弱复苏”态势。
  “考虑到海外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全球供应链体系将持续受到影响,我们应更进一步推动强大的国内市场的形成,这要从促进居民消费、推动‘新基建’等方面着手。”付一夫表示,同时,要继续通过完善营商环境、优化外贸结构、主动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新兴市场等方式,助力稳外贸、稳外资。
  “此外,还应该有意识地提升全要素生产率,通过技术进步、数字化转型、资源配置优化、规模经济和管理改进等手段提高生产效率,以更少的投入获得更多的产出。”付一夫进一步指出,“具体可在增加研发投入、强化技术创新能力和信息化建设、加快市场化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发力。”
  
 

热门推荐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