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如何逆势增长?大咖谈中国品牌升级路径
如何在疫情压力下实现逆势增长?如何打造一流品牌?如何推动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在今日启幕的“2020中国品牌建设高峰论坛”上,与会专家表示,身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之下,中国品牌提质升级的步伐应不断加速。
2020中国品牌建设高峰论坛现场
品牌认可亟待提升
“当前,20%的知名品牌拥有80%的市场份额,无疑,全球已进入了品牌经济时代。”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理事长刘平均说。
然而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国内品牌的世界美誉度和享有的关注度却不尽如人意。
在《财富》公布的2019年世界企业500强名单上,中国有129家企业入围;而在世界品牌实验室公布的2019年世界品牌500强名单中,中国仅有40家企业入围。
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理事长刘平均
刘平均介绍,在美国主导发布的一份“世界品牌一百强”榜单中,美国品牌长期占据一半以上规模(50至52个),而我国仅有华为一个品牌入围,且排名相对靠后。这不仅与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不相称,也不匹配全球第一大贸易国的地位。
“我国振华港机已经占有国际市场85%的份额,却仍然入不了该榜单设置的门槛。”在刘平均看来,加强我国的品牌建设已迫在眉睫。
目前中国企业正实现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升,由价值链低端向价值链高端的升级转型。
品牌是企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保障,它既是企业配置资源和开拓市场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提高附加值,形成市场溢价能力的重要砝码。拥有差异化和高水准的品牌优势,正日益成为企业赢得市场竞争的关键。
多措并举是关键
而在当前形势下,应该如何加强品牌建设?如何提高国内品牌的知名度和竞争力,打造一批效率领先、效益领先和品质领先的世界级品牌?
绿地集团董事长张玉良直言,把一流品质和质量作为树立品牌的基石是重中之重。应始终坚持客户至上,重视消费者感受,把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作为企业发展的价值追求。坚持精益求精,使产品和服务,成为经得起客户挑剔、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精品。
“先在中国境内把企业做好,你才能走向世界。”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常委、月星集团董事局主席丁佐宏也表示。
“中国制造”“中国建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也需把自主创新作为培育品牌的内核,同时把品牌价值作为衡量创新成效的重要标准。
“为了适应消费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诉求,西凤酒建立了7道关卡55道食品安全防线,实施了国际化7S、10S现场闭环管理。通过大数据平台,从产品溯源系统建设到原粮溯源管理,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构建了从‘田园到餐桌’的品质溯源管理系统。”西凤酒集团董事长张正介绍称。
张正表示,只有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未来才有希望参与围绕高质量发展的新一轮市场竞争。去年西凤酒投资20多亿元,建设了从原粮种植到制曲制酒,从品评勾兑到成品灌装,再到仓储物流的全产业链数字化、智能化工厂体系;并与西北大学、陕西科技大学等权威食品研究学院,实施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将品质管理推向新的高度。
在专家看来,品牌背后的企业文化、使命和价值观尤为重要,企业不容忽视。“一个企业要成长,一个产品要有好的口碑,需要时间磨砺。”张玉良如是称。
国内国际不可偏废
业界专家认为,当前我国正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未来国内品牌走向国际亦至关重要。
“双循环格局要求在服务好内循环外,也需注重服务好外循环。”对此,不少专家指出,这一格局下,企业品牌的核心战略面临调整,从过去“两头在外、大进大出”转变为更多地依靠国内市场,同时开发国外市场,相互促进,受惠于外而不受制于外,两者都不可偏废。
“近两年,西凤对标国际、国内一流企业,从经营管理、产品结构、质量安全、销售体系、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深化改革,不断学习国际交易规则和经营策略,塑造国际化公司产品内涵与外在形象。”张正说,“正因为有了更宽广的平台与视野,西凤才能实现疫情压力下的逆势增长。仅用第二个季度,自营产品销售就拉回了正向增长,上半年平均同比增长58%,单月增幅一度达到了156%。”
“我们全球的国际化战略也实施了很多年。”伊利集团副总裁张轶鹏介绍,“包括在新西兰投资30亿元人民币的加工生产基地、和全球34个国家及地区的700多家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发起全球健康生态圈倡议等。”
据介绍,在市场布局方面,目前伊利已经覆盖了亚洲、大洋洲、北美洲主要的国家和地区。
茅台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李静仁
“未来,会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品牌竞合时代。中国制造,要在世界舞台赢得尊重,在国内市场赢得空间,需要把品牌从认知向认同演进——谁能在跨国多元的文化背景下,培育出强大的品牌认同,谁就拥有未来更大的市场与空间。”茅台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李静仁说。(记者杨溢仁 王鹤 杨有宗)